【摘 要】
: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再生混凝土应用可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由于再生骨料具有压碎指标高、吸水率大等缺陷,使其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因此,再生骨料制备技术是制约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颗粒整形骨料强化法生产的再生粗骨料,协同绿色低碳水泥用以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66,基于多尺度再生材料的绿色混凝土及其性能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再生混凝土应用可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但由于再生骨料具有压碎指标高、吸水率大等缺陷,使其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因此,再生骨料制备技术是制约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与推广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颗粒整形骨料强化法生产的再生粗骨料,协同绿色低碳水泥用以制备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不仅有效缓解了天然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显著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对于建筑垃圾的多途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66)的资助下,本文以简单破碎和颗粒整形处理后的再生粗骨料为主要原材料,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为基本胶凝材料,并掺入部分矿粉和粉煤灰,制备了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了胶凝材料体系及用量、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等4种变量因素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再生骨料制备技术研究。以简单破碎、简单破碎-颗粒整形和简单破碎-二次颗粒整形分别制得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一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和二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对比研究再生粗骨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后表明二次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的品质最优,颗粒整形骨料强化技术效果显著。(2)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研究。以绿色再生混凝土达到相同工作性为前提,随着再生粗骨料品质的提升和取代率的降低,其拌合物用水量逐渐减小,对于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其取代率不宜超过50%。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绿色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的影响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100%水泥>70%水泥+30%矿粉>70%水泥+30%粉煤灰>70%水泥+15%矿粉+15%粉煤灰,并且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其拌合物用水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绿色再生混凝土的1d抗压强度可达到28d抗压强度的80%左右,表现出快凝快硬、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的优异性能,并且随着再生粗骨料品质的提升和取代率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胶凝材料体系变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00%水泥>70%水泥+30%矿粉>70%水泥+15%矿粉+15%粉煤灰>70%水泥+30%粉煤灰。(4)绿色再生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建立。依据绿色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分别建立了基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压碎指标和表观密度等主要性能指标的多因素Bolomey强度公式和引入再生粗骨料影响因子的强度公式,其中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在两种强度公式中拟合度最高,其抗压强度最大计算误差分别为10.82%和9.62%。(5)绿色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性能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收缩变化规律,相比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基再生混凝土,绿色再生混凝土的收缩率分别降低了50%~95%和230%~340%,由此显著突出了绿色再生混凝土优异的抗干燥收缩性能,可用于生产低收缩混凝土及其制品。本文利用建筑垃圾和工业固废协同制备了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基再生混凝土,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探索研究了其性能演化规律,所得到的低收缩绿色再生混凝土性能表现优异,所建立的强度计算公式误差小,研究成果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绿色循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表示:在能源供应体系中,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国家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作为推进能源生产和转型的重要之举。沿海地区海洋能源和土壤能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浅滩热泵的诞生,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程,提高了低品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低品位能源开采成本,实现了清洁能源制冷、供热,是一种方案可行的、有效减轻环境负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浅滩热泵埋管的敷设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保有率迅速上升,但过多的车辆也增加了现有交通系统的压力,将引发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其关键技术就是建立准确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预测出未来时间段的交通流,从而提前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交通情况,便于交通部门及时调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对于改善交通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交通流预测模型进行分析,
我国在经历了城镇化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后,虽然社会经济大幅度提升,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人口比例失衡,社会矛盾,基础设施滞后等。智慧城市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重视,将城镇化的发展与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国家开始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各地也随之展开研究。但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多侧重在3s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忽略了智慧
氯离子在钢筋混凝土中传输而引起的钢筋锈蚀是造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自然环境和室内模拟环境下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传输行为大不相同。因此,为了准确分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规律及建立准确有效的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最主要的问题是确定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规律,以及探究实海长期暴露和室内短期加速模拟两种环境下氯盐侵蚀过程关键参数的相似机制。基于此,开展了浪溅区实海暴露和室内模拟普通混凝土(C30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优化水稻的种植模式、改良新品种提高其产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水稻品种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新品种的遴选需要在同等自然条件下、农艺种植模式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展开,而现有人工撒播播种条件下的水稻种子繁育模式难以满足此项要求。与人工撒播、育秧、拔苗、插秧等传统水稻育种作业相比,采用水稻旱地直播技术进行播种作业不仅能提高育种效率、降低成本,更能有效保证播种作业的
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装配式建筑,出台了众多的鼓励政策,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装配式建筑规范图集。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的行业规模和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高于传统的现浇建筑,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这极大地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成为当前研究装配式建筑的重点和热点。首先,文章介绍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
当前,为解决建筑行业生产效率低、过程不够环保、施工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由于装配式建筑由预制构件组装而成,要将装配式建筑正式投入使用,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就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装配式框架结构节点除了连接梁、柱构件外,楼板的存在也会对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产生影响,所以在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时,应对楼板的组合作用
目前,热舒适现场研究作为调查不同地区居民热舒适状况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热舒适的研究。由于我国较大的国土面积以及不同的气候特点,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热舒适状况存在差异。即使在相同的室内温度下,由于居民长期生活习惯,使得适应能力和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出现不同。本研究对冬季滨海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建筑进行现场调研,包括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研究当地居民的热舒适现状,确定
水产养殖中氨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会导致水质恶化,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甚至致其死亡。目前多使用生物法去除氨和亚硝酸盐,在处理过程中氨氧化微生物(Ammonia oxidizing microorganisms,AOM),包括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
目前,中央空调在现代化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空调大多以房间最大负荷确定送风量,能耗高,且只能对指定区域进行温度控制,局部区域容易出现过冷或过热的现象。相比而言,变风量(Variable Air Volume,VAV)空调系统在性能设备安装、灵活性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使其在中央空调系统中脱颖而出,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但变风量空调系统较为复杂加之本身大滞后、时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变风量空调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