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规模的扩张,相继衍生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划分,因为所有者无法身兼多职,只好雇佣专业的经营者为其管理。为了有效监督经营者的履约责任,内部控制由此诞生。然而,资本市场上财务信息造假案件历年来数见不鲜。就像一棵树再大,也有其无数个相互交错的根系;江河流得再远,一定有它的发源地。因此,对症下药,才能快速整治。究其各类造假案件的兴起,发现大部分是源于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机制的薄弱,继而引发信息披露失真的惨状。随后,各项政策法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将其内部控制信息对外强制披露,此举是希望能减少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因为只有借助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投资者才有可能更具体的得知公司经营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性,这样才能重振投资者的信心。如今,不管是运营环境还是管理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使得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注重内部治理和风险防控,投资者评判上市公司的依据也从财务信息扩大到非财务信息。2013年5月,新COSO内部控制框架应时而生,利益相关者面对新的科技应用和组织结构的复杂变化,希望通过提高组织管理中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的透明度,来支持他们做出的商业决策。新框架从五要素原则的变化到内部控制实施范围的扩大,突出了技术创新、经营复杂的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目标将越来越偏向于价值创造。2014年1月,我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编报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该原则规定的要求与格式披露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内容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政策导向,规范了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让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保障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样可以增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风险应对能力,让公司良好而又持续发展。可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完善的内控体系真能实现管理者的自我约束,改善公司的治理,提高代理效率,进而为公司创造价值? 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逻辑假设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在新修改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背景下,参照迪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将2013年至2015年我国深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在实证分析时,以五要素指标是否充分披露作为划分两个样本组的依据,以此验证是否只有内部控制五要素均披露的汇总信息指数才能通过代理成本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的真相,本文提出三大假设,并依次论证。首先,阐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的理论基础,分别用两个样本组进行实证分析;然后,介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代理成本的理论概述,同样用两个样本组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前面两个分析结果验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且这种联系产生的路径。本文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发现,只有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均披露的条件下,内部控制信息汇总指数才能通过代理成本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且代理成本在这一路径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的是不完全中介作用,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影响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中,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的重要性。缺少五要素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是不完善的,只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是缓解委托代理冲突,改善经营绩效的关键。目前随着经济转型带来了经营模式的转变,且在COSO委员会更新内部控制报告的平台上,我国更应该从整体上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以顺应新的经济形势,这样才能寻求新生机。本文研究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证据支持,比如公司应该从五要素角度完善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环节,结合投资者信息需求,可以拓展报告内容,延伸到非财务信息。此外,还需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规避潜在的舞弊风险,加强执法机构的监督。当然,本文在创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后继者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为资本市场的建设提供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