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结构是指教材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其中各要素包括教材的学科知识要素、能力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各成分包括教材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的呈现方式。它的比较可以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展开。表层结构是教材的外部表现形式,体现了教学特性,决定了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深层结构体现了教材的内容特性,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因此,从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情况。 研究一从教材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出发,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传统教学大纲版本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1956年、1963年、1978年、1984年、1993年、2001年)进行文本研究。研究一的结果表明: (1) 在教材的表层结构方面。从教材章节的整体结构而言,上科(标准)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的学科体系编排结构,同时,某些章节内容采取主题方式组织,体现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与传统教材相比,上科(标准)教材的习题数量、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的比例明显降低,而实践活动题的比例明显增大,习题素材较注重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挖掘问题的情景。在图片方面,上科(标准)教材的图片数量要明显大于传统的教材,而且图片能起到“激趣”、“育情”的作用。在教材栏目方面,上科(标准)教材除了在栏目的数量和类型要明显多于传统教材外,而且栏目的设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突出了栏目的指导性、探究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点。 (2) 在教材的深层结构方面。①在知识要素方面,与传统教材相比,上科(标准)教材的“力学”、“光学”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电磁学”、“热学”所占的比例降低,而且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与其所占教材页数的比例大体一致。上科(标准)教材理论性内容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应用性内容所占的比例明显地增大。上科(标准)教材比之传统教材较注重与人文学科相互渗透,而且学科渗透的范围比较广。②在能力要素方面,上科(标准)教材无论是从课文系统中的概念的表述、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知识的系统组合,还是从实验系统中的探究内容的选取、实验过程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教材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③在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方面,上科(标准)教材除了将情感素材渗透在知识结构之中外,教材还在各章的语言描述、图片的取舍、段与节的名称选择上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从而突出教材的思想教育价值。 研究二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研究,从实践层次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情况。在与2001年人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大纲)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教材的知识、认知规律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的编制水平以及教学可行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问题的探讨。共发放问卷270份,调查对象涉及到8个省的17个市县的83所学校,其中国家级实验区有5个。研究二的调查结果表明: (l)在教材的知识纬度方面。上科(标准)教材基本覆盖了《标准》的科学内容。而且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拓展了知识的宽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新教材能够较好地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内容取舍恰当,能体现了时代性和实用性。在“教材内容份量”以及“结构体系”等方面,新教材还需进一步完善。 (2)在教材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发展纬度方面。上科(标准)教材比之传统教材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而且教材对过程与方法的体现比较好。 (3)在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方面。上科(标准)教材比之传统教材能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育人价值。其中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新教材还需要有待改进。 (4)在教材的编制水平纬度方面。上科(标准)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性习题偏少,缺少章节复习题等问题。而且习题在“覆盖重点知识的合理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还需改进。 (5)在教学可行性纬度方面。上科(标准)教材对探究式教学理念的体现要明显好于传统教材,而且教材的实施能“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要小于传统教材。同时,新教材的实施面临着“实验器材缺乏”、“课时紧张”等主要问题。 同时,调查研究也表明,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存在教材革新的空间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矛盾;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教材的实施与考试评价机制不配套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