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赤泥自重固结模拟试验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0805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堆填土——尾矿赤泥,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等特性,自重固结沉降变形量较大。对于尾矿赤泥的沉降机理、水一土相互作用规律等问题鲜有涉及,同时尾矿赤泥固结理论和固结机理不够成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以广西平果铝尾矿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装置进行室内机理实验和大型模型试验箱试验。机理试验采用4根1.5m的PVC试验管,配制与现场赤泥浆相似的试验土样,开展堆填15am、25cm、30cm、35cm四种层高且均堆两层进行尾矿固结机理试验。试验表明:随着堆填赤泥厚度的增加,沉降量逐渐增加,最大沉降为llcm;层厚15cm、25cm的赤泥沉降速率变化不大,而层厚30cm、35cm的赤泥沉降速率基本一致,但较前者明显增大;初期沉降排水呈线性变化,第一拐点为赤泥附液厚度最大时刻,第二拐点为附液厚度为零时刻,此时沉降突变大约lcm左右;第一、二层赤泥初始孔隙比在2.3~2.5之间,最终稳定孔隙比在1.3~1.4之间,降低幅度为1.0左右。排水量随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堆填厚度越大,排水量越多,排水速率也明显增加,最终排水稳定时间最长为10天。而大型模型试验采用l000mm×l000mm×600mm的试验箱,现场获取赤泥样,排水方式与平果铝尾矿堆场相似,逐层堆填三层层厚为20cm赤泥来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层赤泥的表层及分层沉降较均匀,呈水平直线分布,总沉降为llOmm;而排水量随着赤泥层数的增加自上而下逐级递减含水量相应递减,最小为34%;待三层赤泥固结稳定后,粘聚力C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极小值点为6.2 kPa,而内摩擦角却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随着第二、第三层的堆填,第一层赤泥含水量依次降低,并且粘聚力随着含水量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大,极小值点为5.9 kPa;而内摩擦角却先增大后减小,极大值为34.5°;第二层(两层赤泥)与第三层堆填稳定后的第二层赤泥相比较,含水量有所降低,随着含水量的减小,粘聚力逐渐增加,内摩擦角逐渐降低。总之,赤泥强度值不仅与含水量有关,还与赤泥的堆填工况有关。最后利用大变形固结理论证实了三层赤泥样在随着荷载的增加,大变形固结系数明显降低,但均为一个数量级;随着孔隙比的增加,固结系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其他文献
准确描述土体的水动力参数是渗流数值模拟可靠性的基础,论文基于非饱和土水分入渗的理论,以计算含水量和实测含水量差值的平方和建立目标函数,结合单纯形优化算法编制了求解渗流
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结构的维修补强加固多采用粘贴钢板或碳纤维,而这两种加固方法常发生钢板或碳纤维与混凝土剥离的脆性破坏,并且结构胶对使用环境的要求也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自从波特兰水泥问世以来,混凝土结构已经成为基础建设工程中最为常用的建筑形式之一。众所周知,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了混凝土的优点,造价较低,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首选形式
路基不均匀沉降广泛存在于道路工程的运营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对水泥混凝土一类的刚性路面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断裂、错台等病害,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并危及行车安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是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和新107国道辅道跨越黄河的特大型公铁两用桥,设计为双线客运专线、6车道公路,采用公路在上、铁路在下的公铁合建方案,其主桥钢桁梁分为两
学位
带有大悬挑体系的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一种。目前,对于斜柱的角度以及大悬挑体系的设置高度等因素对于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的研究尚少且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不断扩张,隧道工程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各种隧道工程问题也不断出现,特别是隧道工程的渗漏、开裂等病害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隧道工
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河谷高边坡结构复杂、岸坡浅表生改造强烈,并揭露有深部裂缝发育的破裂特征,其岩石高边坡安全稳定性对于左岸边坡施工期及运营期意
桥梁损伤检测和评估是现有桥梁养护、维修加固和技术改造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由于环境腐蚀、自身缺陷(材料等)、超载、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的影响,会发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