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我国戏剧不乏精品,老舍先生的《茶馆》便是其中之一。为使我国戏剧走上世界舞台,展现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这就离不开对戏剧剧本的翻译。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戏剧翻译时译者难免会遇到不可译现象。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以文化词的形式存在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文化词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文化词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紧密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戏剧剧本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因此剧本中融入了许多文化词。要准确理解话剧的深层内涵,就必须了解文化词,可见文化词的翻译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性。其实戏剧的不可译绝大多就是文化词的不可译。换话句话说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与原语文化词相对应的匹配框架,这时就要求译者勇于构建新框架。 基于此,本文将框架语义学,特别是将费尔默的框架理论与认知构建相结合,将其用于话剧翻译过程的研究。本文主要以老舍先生《茶馆》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馆中文化词进行分类,将框架理论用于文化词英汉互译实例的研究,从中总结翻译中框架构建的方式,进而对译者构建框架提出要求,以期解决话剧的不可译问题,把我国话剧表演推上世界舞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