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是儒学内部的重要典籍,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命题,二者对于儒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考察《中庸》文本,既有助于丰富对《中庸》的解读,也能够补充儒家天人关系发展的思想史脉络,深化对儒家的理解。本文由三部分构成,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共分为五章。以《中庸》为研究对象,以天人合一为研究视角,试图梳理《中庸》文本当中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思想脉络。一方面结合先秦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史的发展进程,同时立足《中庸》思想本身,力求探索《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独到之处。绪论回顾了关于《中庸》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成果,对以往的学术史研究做出了梳理,分析和总结了其中的成果与不足。近年来《中庸》学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以往对于《中庸》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分述研究都可谓早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将二者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可以说基本上寥寥无几,学位论文仍然处于一片空白。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对于《中庸》里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必然能够补上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拼图。并对论文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说明。第一章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中庸》里天人的表达方式及二者之间的关联。首先立足于文本,以文字为依据分别解读了《中庸》里天、人的多重含义。天在《中庸》思想中可以依照冯友兰先生的“五重之天”的方式来归纳,人在《中庸》思想中可以分为自然人与道德人两层意涵。《中庸》虽然并未明言天人合一,但是从其思想可以看出是继承了儒家思孟学派天人合一的观念的。这种继承一方面开拓了自孔子以来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延续了原始儒家的宗教神秘主义,因此《中庸》的天人合一具有两面性,可以做出道德理性主义和宗教情感主义的双重解读。第二章分析了《中庸》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诚。指出了诚作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一方面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核心观念,另一方面也是连接天人的机杼。诚在天道中的表现一方面作为天地生成的宇宙论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万物生长的本体依据,兼具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双重内涵。诚在人道中的表现一方面作为道德之规定,是“仁”的具体展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原则,是“人伦之至”。天人合一的最终目标在人道境界的体现就是“致中和”,要实现“致中和”,就必须经由“至诚”来达到。第三章研究了《中庸》天人合一的方法论。《中庸》天人合一的方法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率性”与“修道”,两者分别代表了工夫修养的不同阶段。落实到具体上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是一贯的工夫。在外物与自身上分别表现为“至诚”与“致曲”两段不同的工夫。与此同时,还要保持“戒惧”与“慎独”的修养方法,才能够保证工夫论的一贯性。总结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价值。指出了天人合一是《中庸》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