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对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从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学制度分析的角度,以理解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结合概念分析与理论梳理以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解读制度及其变迁。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对比,形成自己对制度及其本质的看法,从而为理解社会转型中的制度变迁提供一种思路,为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一个理解和认识的逻辑框架。本研究是建构性理论研究,需要就制度社会学的一般问题,制度分析的思路和框架提出初步的理论建构。本文凝练出了制度分析的一般问题,即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制度分类,制度形成和变迁的机制和过程,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制度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为了实现集体目标,维持内部秩序而建立或形成的调节成员行为与活动的规范系统的总称。按照内部结构,制度可以分为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强制机制三个方面。在非正式组织中,制度就是非强制性的规则。制度是组织结构和社会秩序的观念反映,而且是对这种结构和秩序的合法性维护。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及其要素、社会运行和社会整合机制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社会转型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转型,也有造成社会落后和倒退的转型。一般而言,促成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型往往是发展和进步的转型,相反,促成结构简单化的转型为落后和倒退的转型。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由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促成的,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各层面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型,从而是趋于发展和进步的转型,这种转型被称为现代化转型。具体表现为政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和利益多元化,文化的世俗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社会整合的有机化,社会的异质化。作为对社会转型的制度化适应,制度变迁的趋势表现为从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转变、义务本位型制度向权利本位型制度转变、约束型制度向保障型制度转变、实质合理性制度向实质形式合理性并重的制度转变。公平竞争、自由交易、社会公正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制度理性化和现代化变迁的内在动力。虽然如哈耶克所说,制度变迁实际上是立足于公民和法人自由的自发秩序的演化,但基于对中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以及与社会组织关系现状的理解和把握,中国制度现代化变迁的路径选择,是以公民自由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基础,政府主导下的变迁,而且是立足于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