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鼠母性行为是一种具有高度动机性和良好组织性的社会行为。临床上使用的很多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典型药物氟哌啶醇和非典型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氨磺必利,均能破坏一种或几种母性反应(例如:幼崽衔回,舔舐幼崽,筑巢)。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相关剂量下通过抑制母性动机破坏了活跃的母性反应,非典型药物引起的镇静也造成了母性行为的破坏,特别是对幼崽哺乳。在众多潜在的受体机制中,我们认为多巴胺D2受体和五轻色胺5-HT2A/2C受体参与调控了抗精神病药物对母性行为的破坏作用,且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破坏作用同D2受体相关,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破坏作用同5-HT2A/2C受体相关。伏隔核相关奖赏环路是抗精神病药物对母性行为影响的重要神经网络。这一系列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人类母性关怀的影响程度和机制,而且提高了我们对母性行为神经化学基础的理解,同时对全面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也很有价值。五羟色胺在情绪、动机、社会行为和抑郁症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知道其与多巴胺的交互作用。当前,除了母性攻击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关注五羟色胺在母性行为方面的作用。血清素5-HT1A受体在动机性行为中被广泛研究。先前工作提出这种受体系统不仅在啮齿类动物的母性保护方面(例如:幼崽衔回和筑巢)也在母性攻击方面发挥特别的作用。目的:评估激活或阻断5-HT1A受体对产后大鼠各项母性反应的基本效应,探究5-HT1A受体对母性行为影响的潜在心理学机制。方法:产后第三、五、七天,给予Sprague-Dawley大鼠5-HT1A受体激动剂 8-OH-DPAT(0.1,0.5 or 1.0 mg/kg,sc),5-HT1A受体拮抗剂 WAY-101405(0.1,0.5 or 1.0 mg/kg,sc)以及0.9%生理盐水溶液的单一注射,并于每天注射前30分钟,注射后30分钟,120分钟,240分钟检测母性行为。产后第八天,进行幼崽偏好实验。随后依次进行幼崽分离实验,PPI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急性重复性注射8-OH-DPAT剂量依赖性地破坏大鼠衔回、舔舐、哺乳和筑巢等母性行为,而WAY-101405在测试剂量下则没有效应。幼崽偏好实验提示我们8-OH-DPAT破坏母性行为不是通过降低母性情感或母性兴趣而产生的。幼崽分离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上的幼崽衔回实验提示了我们这种破坏作用不是抑制了母性动机和运动功能而产生。通过PPI实验我们发现8-OH-DPAT破坏了听觉惊跳反应的前脉冲抑制(一种门控感觉通道测试方法)功能。因此,8-OH-DPAT可能通过干扰注意力来破坏母性关怀能力。我们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去证明5-HT1A受体的激活是如何破坏母性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学机制。结论: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破坏大鼠母性行为,而拮抗剂WAY-101405没有效应。这种破坏作用不是通过降低母性情感或兴趣而产生,也不是抑制了母性动机和运动功能。可能通过增加焦虑情绪和干扰注意力的过程来破坏母性关怀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使用了 5-HT1A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大鼠母性行为中进行研究,并尝试在多个行为学检测方法中去论证其可能存在的行为学和心理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