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案式教学”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载体,它转变了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及教师的教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案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名思义,学案就是学习方案,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教材内容等而编写的学习方案。一个完整的学案应该包括以下这些环节: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旧知链接、问题设计、目标检测、课后反思等。学案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学生的求知心理活动是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编写学案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学生的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编写学案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然而,笔者对实行学案式教学的河南师范大学附中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学案式教学在实施中并非一帆风顺。本研究应用了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主要针对学案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探究。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喜欢学案式教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但还有少部分老师和学生并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学案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达到学案式教学应有的效果。学案式教学在学校实行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本人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各科课程设置问题,学校领导的关心程度,学校的资源共享能力,教师团队建设问题,高考大环境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本研究主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努力去探讨影响学案式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学案式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