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规模城镇密集区空间演化机理及规划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密集区将是我国 21 世纪城镇化的重要地域表现形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密集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了聚集效应和带头作用。国家“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城镇密集区要优化城镇布局,强化产业分工,增强经济联系,进一步发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中等规模城镇密集区是小城镇分布密集、城镇间联系密切,城市较为发达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心,如何通过空间整合、区域协调来推进城市及区域的实现快速有序发展,是规划工作者和管理者当前必须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城镇密集区中的一个类型——中等规模城镇密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类型城镇密集地区空间发展与演变的一般规律,探讨影响城镇密集区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和生长模式,并重点分析了中等规模城镇密集区在空间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规划策略。作者认为通过优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形态、制定科学的分区管制策略、强化核心城镇极核作用、提升区域小城镇功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目前中等规模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广东省东莞城镇密集区的实例,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提出东莞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规划调控策略。
其他文献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大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当前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经济效益往往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城市政府在追求经
目前,声景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然而,声景研究、设计的可实施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声景学相关理论,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落水声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声景进
20世纪后半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各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景观同化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丧失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设计是一个增强连接自然和文化的方法。正如建筑学在传统上关注自身的结构、形式和美学的问题或是如工程学关注其安全性及效率,我们需要自觉地促进和探索
学位
随着人们环境生态意识、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强,以及城市滨水区开发实践的逐步深化,作为陆地与水域交际线的城市河岸区也亟须得到价值反思。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河岸所担负防洪功能
在我国的湿热地区,常常使用各种设备对住宅进行降温和主动通风,既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消耗大量资源建造住宅也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符,尤其在我国湿热地区广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重要吸引人的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给城市发展和建设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城中村”的特征、改造实践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归纳与
城市越来越成为耗能的主体,交通能耗又是增长最快的部分,甚至正在引发全球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业内已取得共识的解决方案,根据我国的国情,许多城市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