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山东、云南和贵州烟区采集分离了40个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烯酰吗啉对这些菌株的毒力。以山东农业大学烟草研究室长期保存、采集于从未使用过化学药剂的烟草种植区的菌株S为对照,比较了40个菌株与敏感菌株之间的敏感性差异。并从采集的菌株中筛选出一株对烯酰吗啉敏感且生长势强、产孢量大的菌株(ZC001)为供试亲本敏感菌株,室内经药剂筛选和紫外光照射诱导,分别获得了抗烯酰吗啉黑胫病菌菌株(KX1,KX2),另选出一株对烯酰吗啉不敏感的菌株作为田间抗性菌株。研究了烟草黑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发展规律;测定了抗性菌系对几种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研究了不同抗性菌株在生长速率、菌丝干重、致病性等方面的生物学差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菌丝干重法研究了不同pH值、温度和光照对抗性和敏感菌株生长的影响,以探明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生理适合度的差异,并对抗烯酰吗啉菌系的抗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评价烟草黑胫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风险性。结果说明:1、40个田间菌株的EC50值范围在0.33769.5594μg/mL之间,与实验室保存的敏感菌株(S)的EC50值0.3215μg/mL相比,抗性倍数在1.0529.73之间,有27个菌株的EC50值小于1.3μg/mL,抗性倍数均小于4,属于敏感菌株;7个菌株的抗性倍数大于5小于20,属于中抗菌株;6个菌株的抗性倍数大于20,属于高抗菌株。在保存过程中发现田间抗性菌株的EC50值略有降低。烯酰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孢子囊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μg/mL的烯酰吗啉对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100%。通过烯酰吗啉对烟草黑胫病菌继代培养物的毒力比较证明,烟草黑胫病菌对烯酰吗啉存在抗性风险。2、通过采用药剂诱导和紫外光照射诱导的方法,分别获得抗性菌株KX1和KX2,KX1对烯酰吗啉的EC50值为8.7024μg/mL,与敏感菌株ZC001比较,抗倍数性为25.78;UV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KX2的EC50值为3.9923μg/mL,抗性倍数为11.8;田间选择的抗性菌株FX001的EC50值为9.5594μg/mL,抗性倍数达29.73。通过对各抗性菌系进行遗传稳定性测定,发现各菌系在无药培养基上转代培养8代以后,抗性菌系KX1、KX2和田间自然抗性菌株FX001的生长速率与ZC001差异不明显,KX1和KX2的抗性波动范围也很小,稳定性较强,而FX001的EC50值有降低趋势。3、用实验室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KX1和KX2进行交互抗药性试验表明,烯酰吗啉和甲霜灵、代森锰锌、百菌清、霜脲氰、乙磷铝和霜霉威6种药剂之间无交互抗性。烯酰吗啉、甲霜灵、代森锰锌、百菌清、霜脲氰和乙磷铝的对ZC001的EC50值分别为0.3376μg/mL、0.1877μg/mL、1.988μg/mL、7.6061μg/mL、18.108μg/mL和91.733μg/mL,其中甲霜灵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烯酰吗啉次之,百菌清、霜脲氰和乙磷铝对烟草黑胫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都是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有效药剂;霜霉威对烟草黑胫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低,EC50值仅为2728.3μg/mL,这与其实际防治效果不符,其原因在于该药剂在植物体内经活化后才具有抑菌活性。FX001菌株保存一定时间后,对烯酰吗啉的EC50值下降至6.0246μg/mL,比刚采回时的9.5594μg/mL下降58.67%。4、以获得的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为材料,研究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之间生理适合度的差异。发现敏感菌系的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均大于抗性菌系,且抗性菌系产生大量气生菌丝;田间抗性菌株FX001的致病力最强,敏感菌株ZC001次之,KX2的致病力最差。所有供试菌株在pH值6、7、8、9时生长均较快,在pH值为4和11时,抗性菌株的生长速度略高于敏感菌株。所有菌株均是在28℃生长速度最快,在24℃和32℃时,抗性菌株的生长速度略高于敏感菌株;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ZC001和FX001的菌落直径要明显高于KX1和KX2,但KX1、KX2之间的菌落直径差异不明显。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明显。5、不同浓度烯酰吗啉处理后的抗性与敏感菌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时间而变化,且活性与抗药性呈一定的相关性。用药剂处理后PAL活性表现出先迅速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以25μg/mL处理6h时FX001活性最高,达604U/g·h;KX1、KX2和ZC001的PAL活性值也分别为598、564和504 U/g·h;此后所有处理的PAL活性随着时间迅速下降。用烯酰吗啉处理所有菌株,24h内所有菌株的POD活性不断升高,抗性菌株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敏感菌株,其中KX1的活性最高;至24 h,用25μg/mL烯酰吗啉处理后KX1、KX2、FX001和ZC001的POD活性分别为42.98、23.61、29.98和19.64U/g·min,均达最高值。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发现,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在酶带数和量上均存在特异性差异。抗性菌株酯酶电泳图谱中谱带数比敏感菌株多,不同抗性菌株之间的酶带数也不同。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类型与敏感菌株的电泳图谱相比,抗性菌株KX1和KX2有一条特异性带,Rf值为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