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盘框架结构层间隔震系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间隔震技术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减震技术,属于被动控制体系。该结构体系不仅能起到减震和降低造价的作用,还能有效地降低高层建筑的“鞭梢效应”,主要是用在一些基础隔震不适用的场合,比如滨海建筑,老建筑的加固改造和大底盘结构等。层间隔震技术是对基础隔震技术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结构体系为建筑的结构选型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设计思路,丰富了隔震结构的结构形式。同传统的抗震方案和基础隔震方案相比,层间隔震方案有其独特的优点:施工简单方便,造价合理,经济社会效益很大,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工程设计人员的青睐,其中大底盘单塔楼和多塔楼高层结构是目前客户比较看好的结构型式,底部大空间可供娱乐和餐饮行业使用,上部结构商业价值不高但也可以作为住宅出售,一举两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明确层间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大底盘高层建筑层间隔震时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绝对加速度、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的变化规律和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通过对比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传统抗震结构、单层隔震结构和双层隔震结构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反应、楼层最大绝对剪力反应和最大层间位移反应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采用层间隔震体系的结构的地震作用都比传统抗震结构要小很多,减震效果非常好;在第一隔震层位置不变(4层)的情况下,第二隔震层置于结构中间层(8层)时的减震效果最好,第二隔震层位于11层时减震效果次之,第二隔震层置于结构顶层(15层)时效果最差,但是和单层隔震结构相比,增设第二隔震层后结构的减震率提高有限。通过对多遇地震时单层隔震结构作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可知,在隔震层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隔震层刚度的增大,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楼层最大绝对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的变化规律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后又趋于稳定;隔震层下部结构的楼层最大绝对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的变化规律是先缓慢增长达到极值后又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后又缓慢增长并逐渐向传统抗震结构靠拢。而隔震层阻尼比对结构的楼层最大绝对剪力和最大层间位移的影响规律比较简单,都是随着阻尼比的增大而单调减小。这些研究对层间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的建立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一些标志性建筑成为袭击对象的爆炸事件逐步增多,而建筑玻璃又广泛的应用于外墙装饰,根据很多爆炸袭击案例,70%的人员伤亡是由于玻璃受到爆炸冲击作用
为满足高速铁路安全舒适运行,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日趋严格,地基处理方法不断革新,已从桩-网结构发展到桩-筏结构,并成功应用于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等软基处理工程中。基于此
屈曲约束支撑具有稳定的承载能力,广泛应用于框架结构中;其在增加框架抗侧刚度的同时,还能达到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在我国,屈曲约束支撑(BRB)的应用尚处
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的逐渐重视,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建筑围护结构热桥的研究,本文采用试验室两种设备使用的测试方法,对这种试验方法以及夹芯墙混凝土柱处的热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
随着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设备日益向大型化、重型化发展,以大型设备运输为主的大件运输已频繁出现。大件运输由于运送构件尺寸大,重量大等特点,势必会对运输沿线的公路设
学位
在自由曲面网格结构中,对节点形式的要求除了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还要能够适应自由曲面网格复杂的定位与多变的空间几何关系。本文根据自由曲面网格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应自
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由初步构想阶段向实际行动阶段的过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建筑业
针对渤海湾海况设计的新型浅海重力式平台的抗震性能尚处于理论研究与设计阶段。目前,对于重力式平台的抗震性能已有初步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在预设地震波作用下水平位移
我国领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电力需求逐步扩大。输电塔线体系作为能源传送的载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正常工作是确保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我国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地震导致的输电塔线体系倒塌破坏现象屡见不鲜,严重阻碍灾后救援工作的开展。输电塔线结构作为典型的大跨越空间结构,其地震响应十分复杂,已有众多研究表明,进行此类结构的抗震研究时有必要考虑地震波空间变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