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肛肠疾病中肛瘘的发病率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手术是肛瘘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创面、伤口疼痛愈合缓慢及分泌物多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课题主要通过局部外用白竭散观察其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并与凡士林纱条常规换药进行对照,观察白竭散肛瘘术后创面疼痛、创面面积的大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对白竭散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探讨,为白竭散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0月于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手术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手术方式均采取常规单纯性肛瘘切除术,术后第二天开始换药:治疗组(白竭散组):清洁换药+白竭散以2g/cm2剂量均匀撒于凡士林纱条上,填塞切口,无菌敷料外敷;空白对照组:清洁换药+凡士林填塞切口,无菌敷料外敷。通过观察术后疼痛、创面面积大小、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生长肉芽组织中VEGF表达、PCNA的含量等情况,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最后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病例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制定评定标准,两组患者手术后,在缓解创面疼痛程度(P<0.05)、缩短愈合时间(P<0.05)、创面肉芽中VEGF及PCNA的表达(P<0.05)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竭散对促进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临床疗效肯定,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增加创面肉芽组织VEGF的表达,明显提高PCNA的含量。白竭散疗效安全、换药方便简单、经济实用,易于被患者接受,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疗法的优势和特色,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