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ZEB1、CK7及VIM这三种EMT相关蛋白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三种蛋白与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6年-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的蜡块标本共54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乳腺叶状肿瘤标本分为3类。其中良性34例,交界性14例,恶性6例。对乳腺叶状肿瘤分别进行ZEB1、CK7、VI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辅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观察CK7和VIM两种蛋白在同一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结合ZEB1、CK7、VIM的染色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ZEB1仅表达于乳腺叶状肿瘤间质细胞的胞核。ZEB1在乳腺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良性(P=0.021)。且核分裂象越多时,ZEB1表达程度越高(P=0.019)。CK7和VIM均在细胞质中着色。上皮细胞中可见到VIM着色,但间质细胞中无CK7着色。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乳腺叶状肿瘤上皮组织中出现同时表达CK7和VIM的CK7/VIM细胞。三个级别的乳腺叶状肿瘤中,乳腺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CK7/VIM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乳腺良性叶状肿瘤(P=0.028)。在间质细胞丰富程度明显的乳腺叶状肿瘤中,CK7/VIM阳性细胞数明显较多(P=0.031)。乳腺良性、交界性叶状肿瘤中 ZEB1的表达与CK7/VIM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r=0.321,P=0.026)。肿瘤大小、间质细胞丰富程度、间质细胞增生程度及核分裂象在不同级别的乳腺叶状肿瘤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年龄与肿瘤边界情况在不同级别的乳腺叶状肿瘤中无统计学差义(P>0.05)。  结论:在乳腺叶状肿瘤中,EMT相关蛋白ZEB1、CK7、VIM表达出现异常。CK7/VIM阳性细胞的存在以及其与EMT上游蛋白ZEB1之间的相关性说明乳腺叶状肿瘤中可能存在EMT的机制。这些蛋白的表达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叶状肿瘤中存在差异。以上研究可能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提供新依据,为治疗提供新靶点。
其他文献
盖·拉里贝特一开始也就是一个玩“杂耍”的艺人,每天走街串巷,把脸蛋涂抹得像个小丑。为了招揽生意,他弯腰都在90度以下,一整天,逢人就笑,遇人就恭维,即便如此,一年到头算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人过中年,事业无成,终日跑江湖,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但若是不做,身无长物,一家人都要挨饿。  一次,他到一个镇子去演出,偏偏遇上了连绵的阴雨,一下就是七八天,眼看着这个月过去将半。在居住的旅馆里,他眉头紧锁,
期刊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Fas(sFas)的水平以及其他肝纤维化等指标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病情进程中的作用及
研究目的扩增Sj ARG和Sj p50 IP基因全长的cDNA和DNA序列,分析cDNA和DNA序列之间的不同,扩增ARG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实验鉴定ARG基因序列的完整性;研究重组蛋白ARG和p50 IP的生
目的:建立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肺癌蛋白质表达谱,为全面研究肺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提供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HUP-ML为基础的2D-PAGE数据存储、查询系统,有效组织和保存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也是宝宝们第一天来上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个小标记贴纸贴在身上,他们自己的物品,如床啊、毛巾啊、物品柜啊、水杯啊、玩具啊,都会贴上同样的标记,这样大家就不会弄错啦。现在,小朋友们都熟悉了自己的标记,请你帮豆豆在老师那里找到他自己的标记,贴到他的水杯上吧!  加点料  1.寶宝,你有自己的小标记吗?是什么呢?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2.妈妈扫描二维码,宝宝学唱儿歌《高高兴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