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雨水充沛,植物生长茂盛,饲草丰富,但青绿饲草保存困难,利用率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面积大,时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因此“粮改饲”对于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和牧场优质粗饲料供给具有重要意义。食用菌金针菇产业发展迅速,其副产品金针菇菌糠产出大,属于大宗农业副产品资源,过去常用作肥料或燃料,资源利用率较低。水牛是牛奶与牛肉生产的重要家畜,主要分布在南方,具有耐粗饲、抗疾病、耐湿热等优点。为了解青贮用油菜的适宜收割季节,探讨全株油菜和金针菇菌糠保存方法及全株青贮油菜和微贮金针菇菌糠的营养价值与饲用效果,本研究以奶水牛、油菜与金针菇菌糠为对象,应用瘤胃瘘管试验、饲养试验等方法,对全株油菜、金针菇菌糠饲料化利用的处理、保存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含6个实验。第一部分为“全株青绿油菜青贮对奶牛水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含4个实验。第二部分为“金针菇菌糠微贮对奶水牛消化率利用率的影响”,含2个实验。试验一、不同生长期油菜生物量与营养成分分析:大田采样,测定不同时期油菜干物质含量;应用饲料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方法检测不同时期油菜营养物质含量。结果发现,在生长期196d~226d,油菜中水分含量由82%下降至72%;亩产干物质含量由674.30kg/亩(第196d)降至506.45kg/亩(第226d);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呈增长趋势。在生长期226d,油菜植株干物质(DM)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9.92%、8.82%、和42.68%。实验二、全株青绿油菜青贮品质评定:青绿油菜在生长期226d,水分含量在70.5%时制作青贮。自青贮发酵50天开始,每隔10天对青贮油菜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发现,青贮油菜的pH小于4.2,水分含量在70%~72%之间,色泽呈淡黄色,无特殊气味,稍有淡酸味,质地松散不粘手;在青贮后与青贮前相比,粗蛋白、粗脂肪无显著变化,随青贮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也无显著变化,保持在9.86%、11.45%(DM)。青贮后的DM中粗纤维(36.87%)和有机物含量(88.01%)显著低于青贮前(分别为41.91%和92.84%),并随青贮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实验三、青贮油菜主要营养物质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率及其与收割季节和青贮保存时间的关系:油菜在生长期196d~226d期间,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的降解率逐渐降低(P<0.05);青贮油菜与生长期226d油菜相比,干物质与粗脂肪的瘤胃降解率降低,粗蛋白和粗纤维的瘤胃降解率提高。实验四、全株油菜青贮饲喂泌乳水牛的效果:用青贮油菜分别替代奶水牛日粮中0、20%、40%的青贮玉米,干物质采食量下降(P<0.05),分别为23.14kg/d、20.59kg/d和19.70kg/d;而日均产奶量显著提高、奶中乳蛋白和乳糖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对乳脂率影响不明显。添加40%青贮油菜的奶水牛,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为2.22%和1.32%,显著高于不添加(1.72%、1.01%)和20%添加组(1.88%、1.07%)(P<0.05);但对水牛血清中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实验五、微贮金针菇菌糠品质评定:调节金针菇菌糠水分,按5g青贮邦/吨添加乳酸菌制剂,进行微贮保存。自发酵45d开始,每隔15d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价值检测。结果发现,pH维持在5.0以下,水分含量在60%~62%,在色泽、气味、质地上符合优质微贮饲料标准;金针菇菌糠中粗蛋白含量丰富,占干物质11.90%;粗脂肪含量2.29%(DM)、粗纤维含量25.53%(DM),微贮之后粗蛋白含量稍微降低,微贮45d和60d粗蛋白含量分别占干物质的10.74%和11.04%。实验六、金针菇菌糠微贮料主要营养物质在奶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率:取金针菇菌糠与微贮处理45d和60d的样本,进行瘤胃瘘管尼龙袋实验,检测其主要营养物质在水牛瘤胃内降解率。结果发现,金针菇菌糠微贮后,瘤胃内放置60h,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金针菇菌糠(P<0.05);粗蛋白降解率、粗脂肪降解率、粗纤维降解率,均显著低于金针菇菌糠原样(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