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着近代认识论忽视接受活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反映现代认识论思想,以注重接受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为基本特征、以近代认识论研究域之外的接受活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接受认识论构想,阐发了在认识主客体和认识过程问题上的新观点,并对理解、设计、加工、新建等诸种接受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全文共十二章。 第一章阐明了以接受活动作为认识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者将认识活动划分为前理性认识活动和后理性认识活动,然后,从认识主体的角度,又将后理性认识活动划分为第一主体的活动和第二主体(接受主体)的活动,指出第二主体的活动即接受活动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后理性认识活动。作者认为,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认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了后移,从前理性认识活动移向了后理性认识活动,具体说,移向了后理性认识活动中的接受活动。因此,将接受活动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对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认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分析了“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第一客体”、“第二客体”等认识活动的四个要素;并以认识活动是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基础,概要地描述了认识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四章对人类能动性思想发展史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揭示了现代能动性思想与古代、近代能动性思想的本质差别:第三章用事实说明古代布腊哲学运动、近代西欧哲学运动的根本目标是确立第一主体的能动性原则;第四章表明了现代哲学运动以确立第二主体的能动性原则为其宗旨。 第五——八章从四个不同角度分析了作为一种接受活动的理解活动。第五章将理解视为交往活动,研究了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第二主体与第一主体之间有平等和不平等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若神化第一主体,以及神化第一主体的创造物——第二客体,则必然会使第二主体与第一主体之间出现不平等的交往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交往关系是第二主体进行正常的理解活动的障碍。能否正确地理解原意常常不是理解技艺问题,而是第二主体能否发挥能动性的问题。 第六章从符号学方而揭示了理解活动的本质特征。主要观点是:其一,理解是领会意义的符号活动,是重建、复制活动,而非赋予意义的符号活动;其二,理解是一种必须以符号为中介物的传达接收活动,即理解是一种通讯活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