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早期刺络放血干预对急性期伴耳后疼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进一步明确早期针灸干预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优化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病例选取我院针灸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发病急性期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翳风、牵正穴刺络放血治疗,隔日治疗1次,急性期后即停止;对照组仅予以药物治疗。恢复期两组采取相同的针刺方案,隔日1次,痊愈即停止。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治疗耳后疼痛的止痛效果,并记录疼痛消失时的天数;使用疗效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结果1、刺络放血治疗后耳后疼痛即刻VA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胗0.05);治疗后20minVAS评分较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砌.01)。2、组内比较:两组发病7天后H-B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H-B评分及FDI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FDI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发病7天后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H-B评分及FDI躯体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FDI社会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FDI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发病1个月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愈天数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早期刺络放血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疗效显著,能更快缓解耳后疼痛的症状,进而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促进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2、急性期介入针灸干预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更显著,且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