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对儿童的道德影响论析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电视广告的普遍性及视听综合属性决定了电视广告是儿童道德的重要影响源之一。  电视广告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电视广告内容中包含的不道德因素有可能在礼貌的缺失、情色与庸俗化的倾向、价值观的误导、霸道行为的示范等方面影响儿童;电视广告内容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则有:助人为乐的榜样示范、孝道美德的感染、生态伦理的共鸣、文明行为的熏陶等。电视广告活动具有道德建构和道德消解属性,都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道德影响。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道德影响方式包括:借助于价值观直白,影响儿童的道德认知;借助于榜样示范,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借助于情感熏陶,影响儿童的道德情感;在电视广告营造的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产生叠加或碰撞中对儿童产生整体道德影响。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道德影响效果多样。从影响作用看有消极的或积极的效果,从影响持续的时间看有即时的或长期的效果,从影响产生的方式看有显性的或隐性的效果。电视广告对于具体个体的影响往往是数个效果的兼容。产生不同影响效果的原因,从电视广告本身来看,有电视广告制作的吸引性、广告对儿童影响的低介入参与等因素的制约;从儿童受众来看,有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及其广告认知发展的特点、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因素的制约。  优化电视广告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应调动政府、传媒、学校、家庭等各方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应做到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统一,不断完善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广告的科学管理,健全惩处机制,从技术层面不断完善传媒技术手段,降低影响辐射;传媒要不断净化自身,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改善传媒环境,促进儿童发展;学校要积极应对,加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应多与儿童沟通、讨论电视广告的利与弊,强化自身的媒介教养意识。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也毋庸置疑,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生成教学功能的发挥、目标的达
美沙酮维持治疗经国内外研究,被证实为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有效方法,目前在我国广泛开展。临床实践发现,除了使其产生生理性依赖外,海洛因对吸毒者的影响还在于破坏吸毒者的认知、情
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试验区进行试验,到2004年9月我国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充分借鉴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广东、
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审视人—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并厘清现象学技术哲学所发展的进程,结合教育哲学中对于技术的观点,发现“人”,这一两者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础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而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又是其中的首发区和重灾区。十年的动乱使我国的高等学校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以至于一些“中国近代高等
为了探索“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揭示出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脉络。本文设置了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开放式的、半结构化的和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