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击、模仿中渐变——中国近现代公案—侦探小说推理的发展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公案小说的创作基础上,受西方译介侦探小说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作家不断移植、借鉴、模仿和探索,终于创作出审美特征与本土色彩并重的侦探小说,并开始了侦探推理理论的自觉,把中国本土侦探小说推向了成熟。本文从侦探小说的核心元素和审美特征——推理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由公案而侦探的这种发展过程深入研究,尝试在梳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深化对侦探小说独特文体特征的把握。由于篇幅和选题角度的限制,本文选择了本土化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几种代表作品作为分析点,以点及面,试图总结出不同发展阶段推理的特征及其渐变的规律,而对渐变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民主精神的张扬、法律制度的完善等不做过多的涉及。 本文第一章以《龙图公案》作为古代公案推理的代表作品,重点揭示公案推理的礼治大于推理、推理非逻辑化和科学化、拷讯大于推理、推理阻滞诉求神断、简单化、模式化等诸多局限,这些局限严重制约着其审美特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但是其本身也存在利于向现代转变的因素;第二章主要分析随着近代译介侦探小说的传入,侦探小说本土化开始了多路向的努力,出现了以《中国侦探案》为代表的整理旧公案和以《老残游记》为代表的部分借鉴西方侦探小说迎合市场的情况,两种路向的推理各有特征,但真正成熟的中国侦探小说还没有出现;第三章重点关注近代西方译介侦探小说,它们大量的传入中国,为侦探小说本土化提供了美学和文学上的参照,本文以传播最广的福尔摩斯侦探案为例,单列一章探讨其成熟的推理美学特征;第四章主要分析在模仿和借鉴基础上,中国的侦探推理开始成熟起来,最为著名的是程小青以霍桑为主人公的《霍桑探案全集》。程小青的作品已经把推理置于小说的核心地位,使运用缜密的智力和敏捷的手段推知案件真相、揭开谜底成为小说的美学特征,同时又吸收了传统公案推理的长处,推动中国本土侦探小说走向了成熟。 从传统公案小说到成熟的中国侦探小说,推理作为侦探小说核心元素和美学特征在冲击、模仿中走过一条逐渐核心化的道路。推理成为侦探小说的核心审美特征,不仅是侦探小说成熟化的标志,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了解推理的发展过程,不仅对于研究侦探小说文体特征的发展,而且对于指导侦探小说的创作,认识侦探小说的社会作用也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坛颇具创作个性与浓浓女性意识的一流女作家。她的文学命运不足十年,却留下了100万余字的传世之作,也留给后人无限想象、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就是萧红真正的
为解决某330 MW机组配置的FAF22.4-12.5-1型动叶可调轴流式送风机喘振跳闸问题,对机组历史运行数据、风道阻力及风机出力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送风机喘振的直接原因是,炉膛压
东北作家群,率先创作出彰显东北人民鲜明抗日图存意识的作品,活跃在三十年代的抗战文坛上。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强化,“抗战第一”这一共识逐渐形
本文着眼于小说文类与文体分析,以中国现代著名浪漫诗人的小说作品为研究,选择较有代表性和个人特质的郭沫若、徐志摩、冯至、顾城四位诗人的小说文本,使用文类分体分析的方法,分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黑幕小说是颇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学界对其多持批判态度,研究者多认为黑幕小说只有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多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本文以历史的眼光、求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