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Atrial Fibillation, 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而且房颤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临床上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复杂,是心律失常领域尚未攻克的顽疾,对其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是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房颤的发生意味着心房进入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状态。目前,房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内皮素-1 (endothelin-1, ET-1)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也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而且它还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和心血管系统稳态起重要的作用。ET分泌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但房颤发生与ET-1及其下游信号途径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本项研究利用离体搏动的大鼠心房,采用乌头碱制备房颤模型,利用放射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和探讨房颤时内皮素-1分泌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并观察ET-1下游的信号途径活性,为阐明房颤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诊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本实验结果如下:1.经过一个对照循环后,处理乌头碱(20nmol/L)约过5分钟即可诱发房颤。2.颤动心房连接蛋白CX40和CX43表达明显下调(与对照循环组比较P<0.01)。3.房颤明显促进心房ET-1的分泌(与对照循环组比较P<0.01)。4.房颤心房ETRA表达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ETRB的表达则显著下调(与对照组比较P<0.01)。5.房颤时pERK(与对照组比较,P<0.01)及pAkt均明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AF明显增加心房ET-1分泌,并导致其受体及其下游ERK和Akt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房颤诱导的心房肌结构重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