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腭微种植体间接支抗后牙受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上腭微种植体间接支抗对后牙在三维方向上的支抗控制作用及其连接的最佳牙位,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CBCT扫描头部获得图像数据,结合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四组模拟减数第一前磨牙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模型Ⅰ模拟加入托槽及0.019英寸×0.025英寸的弓丝且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连续结扎;模型Ⅱ在模型Ⅰ的基础上设定腭部微种植体并用0.019英寸×0.025英寸的不锈钢丝将其约束于两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上;模型Ⅲ用0.019英寸×0.025英寸的不锈钢丝将腭部微种植体约束于两侧上颌第一磨牙上;模型Ⅳ用0.047英寸×0.047英寸的不锈钢丝将腭部微种植体约束于两侧上颌第二前磨牙上。在对上颌第二前磨牙分别施加2N近中、(牙合)向、腭向作用力条件下,使用Anasys软件计算比较四组模型中上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牙周膜应力和三维方向的位移。  结果:  1、当第二前磨牙受2N近中向作用力时,与模型Ⅰ相比,模型Ⅱ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1.8%和0.3%,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0.7%和0.8%;模型Ⅲ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1.8%和0.7%,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0.8%和1.2%;模型Ⅳ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3.7%和1.7%,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3.4%和1.2%。  2、当第二前磨牙受2N(牙合)向作用力时,与模型Ⅰ相比,模型Ⅱ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3.7%和2.4%,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3.4%和3.0%;模型Ⅲ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2.0%和1.6%,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2.1%和2.5%;模型Ⅳ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明显减小,分别为31.9%和26.2%,最大位移也明显减小,分别为34.2%和22.0%。  3、当第二前磨牙受2N腭向作用力时,与模型Ⅰ相比,模型Ⅱ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7.1%和2.1%,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4.6%和4.7%;模型Ⅲ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分别减小了3.2%和1.6%,最大位移分别减小了2.1%和2.7%;模型Ⅳ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应力明显减小,分别为36.8%和31.0%,最大位移也明显减小,分别为46.6%和30.1%。  结论:  1、腭部微种植体支抗无论连接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上还是连接在第一磨牙上都能增强对后牙(牙合)向、腭向移动的支抗控制,起到间接支抗的作用,但前者较后者作用大。  2、腭部微种植体支抗连接在上颌第一磨牙上对后牙矢状向移动的支抗控制较连接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上强,但两者支抗控制作用都相对较小。  3、增强连接弓丝的刚性,更能增强后牙的支抗,即增强了间接支抗的效果。
其他文献
部编版新教材与原苏教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能力训练单元的教学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惑,本文结合一次教研活动,探索了提问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引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比较并评估以盘钻法和冲项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效果,探讨盘钻法用于上颌窦内提升的可行性及优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
目的:通过观察钛离子与T细胞作用后细胞膜电位、胞内钙离子变化及Kv 1.3通道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探讨Kv 1.3通道在钛离子影响T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中的作用。方法:1、体外培养Ju
目的:   1、探讨4种不同螺纹形状的种植体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最佳的螺纹形状设计。2、比较不同直径、长度的种植体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为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例,针对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
目的:利用CBCT测量与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上颌窦形态,上颌窦外侧壁骨内血管发生率,上颌窦相关线性距离,比较两民族差异性及其对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影响,并为上颌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