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船舶海水淡化为背景,搭建平板液膜换热实验台,分析流体的温升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初始温度和温差下流体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平板薄液膜换热的二维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详细分析薄液膜内部热、质传递过程,分析换热过程中的速度、温度、浓度分布以及不同初始温度和加热温差对热、质传递的影响,其速度、温度、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平板薄液膜微细流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得到:随加热时间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2076027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DUT19LAB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936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船舶海水淡化为背景,搭建平板液膜换热实验台,分析流体的温升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初始温度和温差下流体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并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平板薄液膜换热的二维计算模型,通过模拟详细分析薄液膜内部热、质传递过程,分析换热过程中的速度、温度、浓度分布以及不同初始温度和加热温差对热、质传递的影响,其速度、温度、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平板薄液膜微细流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得到:随加热时间的增加,不同初始温度的薄液膜温度都呈线性增加,并且增加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之后又增加;流体温度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流体的传热系数随初始温度的增大而变大,随热流密度的加大而增加,随温差的增大而减小,热流密度越大、温差越小,流体的传热系数越大。模拟结果可知:薄液膜流体受热,产生密度差形成流动,左侧流体形成逆时针循环流动,右侧流体形成顺时针流动循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了呈左右、上下对称分布四个速度滞止区和两个高速区;薄液膜流体温度随纵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沿横向截面的变化呈上拱形分布。流体相变在上界面处产生,随着纵向距离减小,流体的浓度逐渐减小,在同一横截面处的浓度变化呈下凹型分布。左右两侧流体速度、温度和浓度呈对称分布。初始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温差的增大都使速度、温度、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强了薄液膜内流体的微细运动,促进了流体的热、质传递;有无相变工况下流体的速度、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相变的发生会加强流体扰动,强化流体的热量、质量传递。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中沿横向温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两侧流体温度低,中间流体温度高。由于实验测点的不连续及误差的存在,实验测得的温度未完全呈对称分布,薄液膜左侧流体的温度稍高于右侧流体的温度。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为满足当今社会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城市建筑的规模与密集程度不断增加,建筑火灾的发生难以避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对建筑火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准确预测将有利于救灾的组织和灾后恢复,因此,建筑火灾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预测一直为火灾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两大重要问题。机器学习在大数据时代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近年来,一些研究将
颗粒材料如砾石、砂土等常见于实际岩土工程中,海洋工程中岛礁填筑以及近海砂床上平台建设也常涉及到钙质砂等颗粒材料。颗粒材料常由于渗流引发土体破坏和变形问题,例如支护结构间的土体渗流变形和砂床上吸力锚负压贯入的土塞产生。颗粒与流体间的耦合作用极为复杂,而基于离散元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CFD-DEM)能有效反应颗粒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细观角度研究颗粒材料渗流问题。然而当前用于表征流体对颗粒作用的
深部隧道钻爆开挖时,爆破荷载使目标岩体有效破碎的同时,也将引起隧道局部围岩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隧道稳定性。爆破作用的本质是爆破荷载对岩体做功,因此,进行爆破荷载作用下岩体能量演化及失稳破裂研究,有利于高效利用爆破能量和降低爆破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显式动力学软件,分析了单孔爆破体系中各物质能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并研究了隧道围岩在高地应力和爆破荷载耦合作用下,侧压力系数与初始裂纹倾角对围
全流动贯入仪自提出以来被广泛用于测试软土强度,但其在测试浅表层土体强度时由于土体并未在探头周围全流动,导致阻力系数取值准确性降低进而影响测试结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测探头不同位置处土体压力的球形探头全流动贯入仪,通过在球形探头的不同位置安装微型土压传感器,进行不同土体强度下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探头不同位置土压与贯入深度、阻力系数N和土体强度的关系。并利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的ANS
当今社会,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设计参数的确定离不开合理、可靠的基础参数的支持。在室内环境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热舒适基础数据库,并由此形成了标准体系,但我国仍缺乏行业内公认的数据库。热舒适基础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对热舒适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热舒适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有待完善,有关数据特征对数
天然岩体中包含不同类型的不连续性结构,例如裂隙、节理、层理、断层和剪切带等。这些不连续结构面在外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裂纹的萌生、扩展、贯通以及滑移等,显著影响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而岩体的失稳破坏又与裂纹的萌生、扩展及贯通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裂纹扩展的机理及特性对于含裂隙岩质边坡、深埋巷道及隧道等岩石工程的失稳破坏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首先,运用传统断裂力学理论和基于局部化强度理论而提出的断裂模拟方法
目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能源领域也逐渐展开了智能控制方向的相关研究。一个完备的智能化建筑能源监测系统具备了众多监测物理量的传感器和庞大且复杂的传输网络以及数据管理平台。每一个正常工作的传感器都肩负着采集、传递和储存大量数据的重要任务,而稳定的网络环境也在控制系统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传感器存在电源和存储容量较小的局限性,且易受到诸如强电磁环境等外界
深海浮式平台的系泊系统设计时,需要确定安装于海床中的锚固结构的承载力。鱼雷锚是一种新型深海锚固结构,采用自由下落式安装,安装成本低,其承载力较大。传统鱼雷锚类似于桩,含有对称尾翼,其承载力主要由锚体侧阻力提供,其承载力与贯入深度密切相关。端承式鱼雷锚为一种新型鱼雷锚,在安装结束后,通过特殊机构张开端承板,进而形成端部阻力。论文利用小比尺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对端承式鱼雷锚的承载特性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
粒子有限元法(PFEM)是一种新兴的数值模拟方法,其兼具有限元法坚实的数学基础及无网格方法在处理大变形、复杂边界问题时的优势,在流体动力学、岩土体大变形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在商业软件ABAQUS的基础上实现了PFEM法计算流程,并利用所实现的PFEM方法对地基承载力、塌落问题及边坡稳定问题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PFEM法适用于岩土工程大变形问题,可对破坏全过程进行模拟;由于采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空间愈发拥挤,许多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城市化进程面临迟滞问题。此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在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下水渗漏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建筑设施的墙体受到侵蚀,导致墙皮脱落甚至墙体开裂等问题,危及地下建筑结构安全。针对地下墙体渗漏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地下除湿系统。系统以MPS多脉冲电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