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毕业生社会实践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如今就业率持续偏低的现状。如今的企业招聘早已不再过分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践能力或工作经验的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实践经历成为了求职招聘中重点审视的方面。同时,随着对实践能力的重视,我国教育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实践已经在各高校中普遍起来,越来越多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都得到实施。但是,当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指导性不足、盲目实践、缺乏实践的目的性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经管类毕业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根据研究结果为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以及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
  本文从经管类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入手,首先从各类文献中提取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变量进而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并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假设,再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317名经管类毕业生做了调查,利用AMOS22.0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综合实证数据分析了经管类毕业生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对就业能力的社会兼容度、准职业形象、知识水平具有显著正影响;社会实践的时间对就业能力的社会兼容度和知识水平具有显著正影响;社会实践的类型对就业能力的全方面,即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准职业形象、知识水平均具有显著正影响。经管类毕业生社会实践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中,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本科毕业生群体与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本文分析了经管类毕业生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培养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优化教师指导团队、加强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等相关建议,为提升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望本文能为后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期刊
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年、是人民财富迅速积累的三十年、是引进来走出去的三十年、是人性充分解放的三十年。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是其中最刚毅的线条、最浓重的色彩。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三十年来,是他们打破制度的桎梏、是他们创造社会的财富、是他
期刊
工作时长和高压力环境以及风险性让潜在进入者失去了兴趣。20年前起步的年轻人当时不可能想到,投资银行家的收入会比国家法官或大学校长高多少。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观点一度点燃了资本主义批评者的怒火,更曾令某些有钱人感到一阵带愧疚。假若只是如此简单就好了。谢天谢地,伦敦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如此深入的了解,例如最近
期刊
从员工到车间主任,从国营大厂到民营企业,谢青超在一个工厂里见证了东老工业基地的繁盛与失意。1978年,21岁的他上山下乡归来,进入毛纺厂,成了一名国企工人,年底开始改革开放。2008年,51岁的他担任该毛纺厂车间主任四年,民营企业干部。    从文革中走来       “我是这样读完十年书的,65年上学,66年开始文革,75年毕业,上山下乡,76年文革结束。”谢青超就是这样到了吉林省桦甸,成为了一
期刊
每当风险偏好回归、资金寻求高回报之时,处于全球经济焦点的中国概念总有一波动人的行情。在人民币未能完全放开自由兑换之前,作为“投资中国”的最便捷渠道,香港股市的吸引力是无法抵挡的。经过将近6个月的徘徊,恒生指数在4月16日曾最高摸高至15,977点水平,最近终于徘徊在15000点水平上下。  在2008年10月底中国政府明确发出“强力刺激经济”信号后,借美国金融机构财报好于预期的助力,经过将近6个月
期刊
如今,44岁的陈光全在四环生物产业集团CEO位置上已经干了近8年。而此前的14年,他则一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中国中化集团)工作,从普通的业务员到一方“诸侯”,“官”至副局级企业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从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说,从国企到民企后的8年里,他摆脱了很多束缚,透过企业的兼并、收购及资本运作,协助“老板”让一个有着几十亿资产的民营企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而日渐壮大。不过,谈到14年的国企
期刊
“龙之媒”是国内知名的专业广告文化书店。作为拥有六家分店的徐智明,在小学时还曾迫于家里经济压力辍学两年。1979年春,徐智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插班到小学三年级。“那个时候小,还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就是发现家里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在日用粮杂都需凭票购买的时期,徐智明发现好吃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想吃花生、瓜子也不用等到过节了。    读书启蒙从政愿望    读书,贯穿了徐智明的整个中学生涯。“那个时
期刊
“1999年7月15日,当我看到6月出版的《大家》将以往的封底诗画版变成了商业广告时,我便不再坚持了!连《大家》这样的杂志都在商品经济面前低下高贵的头了,我还在坚守什么纯净的文学!”从1986年入伍至今,现在已是正团职干部的赵琼更经历了20几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有过激情、有过困惑。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笔者依然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有着对文学发展的担忧。他坚守着“面对人心,面对语言”为“
期刊
2008年,对张晓林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他六十岁,走完了人生的第二个三十年。而这一年对于中国亦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走过了它的第一个三十年。当这两个似春水东流的三十年在张晓林这里汇聚时,搅起无数涟漪,因为就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张晓林通过创办企业,实现了自己从“无产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微光初现    1978年改革的气息渐渐在大江南北开始弥散开来,那些
期刊
虽然在朋友圈中仍被尊称为“华市长”,可在华国强的眼中,远离官场,远离家乡近十年的自己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了。面对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中介“我爱我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千万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华国强,我已很难从他的身上嗅出官员的气息。如此轻松彻底的职业转型,固然与他勇于面对新挑战的性格有关,但更得益于这30年来悄然发生的时代思潮的变迁。    迈向仕途      华国强说,如果时光倒转,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