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CC分离器的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液旋流分离装置被广泛应用在能源化工、环境保护、生物制药等行业,具有使用效率高,分离周期短,实时处理便捷等优点。随着气液分离技术的发展更新与愈发苛刻的性能要求,传统的气液旋流分离器逐渐演变为现阶段较为常见的几类:螺旋片导流式、轴流导叶式、管柱式等。但是,腔内结构形式复杂、制造及维护困难、气液相出口携液带气严重等问题致使这些分离装备难以胜任当前深海平台在性能高、尺寸小、重量轻、适用性广等方面的需求。为巩固气液旋流分离设备在海上平台上的推广与应用优势,本文主要针对适宜在海上进行油气分离的GLCC分离器展开升级优化,并依据剪切气流作用下分离器内的液滴破碎规律,从粒子角度来论证和探究影响分离性能的相关机理。本文主要借助Fluent和Python软件进行气液旋流分离的相关数值模拟研究,首先运用理论研究制定GLCC分离器基础优化框架;然后引入雷诺应力模型对经典式与稳流式两类GLCC分离器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稳流器对气液分离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溢流管形式(直圆式、渐缩式)、入口形式(切向直流、倾斜管流、螺旋管流)、筒体形式(直筒式、锥式)展开结构设计分析;其次对所设计的新型GLCC分离器各结构参数开展敏感性优化,包括稳流器尺寸、溢流口尺寸及插入深度、螺旋入口的螺距与公称直径、渐缩段长度与上下底尺寸、主筒体高度,同时探讨该GLCC分离器在不同入口速度、含气率以及规格尺寸下的适用性;最后结合PBM求解优化后的GLCC分离器内的液滴粒径分布,以及UDF对剪切气流下液滴破碎模型的速度场描述,深究影响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影响方式,并基于Python建立TAB液滴破碎判定模型展开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将气液旋流分离器设计成内部含有圆形稳流器附件、螺旋式入口、渐缩式筒体的稳流螺旋驱锥式气液旋流分离器(SFS-GLCC分离器),能使两相分离效率提高到96%,可充分满足实际工程中的适用性和普及性;SFS-GLCC分离器采用0.5Dl-0.625Dl稳流器直径,0.4D、0.8D溢流口尺寸及插入深度,1.17D、D螺旋入口的公称直径与螺距尺寸,D、2D/3、5D-h3的渐缩段上下底尺寸和高度,3D-4D主筒体高度的SFS-GLCC分离器,可使其分离性能最优;SFS-GLCC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与入口含气率呈负相关,且存在最佳拐点处理量;旋流分离器气柱边缘和器壁附近的液滴更易破碎;表面张力偏小易使破碎后的小液滴发生大规模的偏移和分离,使分离器腔内呈现较大范围的扩散现象;增大液滴粒径,会降低液滴的稳定性,提高液滴破碎概率。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天然气预处理相关技术的发展,胺法脱酸工艺中的选择性脱硫工艺由于具有提浓回收酸气中硫含量、降低胺液循环量、降低再生能耗等优点,成为处理含硫天然气的重要工艺。现阶段选择性脱硫胺液配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H2S吸收选择性及低再生能耗的配方筛选及工艺优化,胺液配方发泡特性的考察相对较少。但以MDEA为主体的选择性脱硫配方存在着容易发泡的缺点,影响天然气脱酸装置的平稳运行及酸气处理效果,因而研究其发
裂隙岩石作为地下工程建设中常见复杂介质,其渗透特性受应力影响显著。因此,开展复杂应力条件下裂隙岩石渗透演化规律试验研究对工程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根据完整岩石、规则裂隙和随机分布裂隙岩石三种试验方案,对红砂岩和泥岩开展了复杂应力条件下的渗透演化特性试验研究。首先,针对红砂岩开展了常规三轴力学试验和完整岩石渗透性试验,得到了相
钢筋锈蚀引发的混凝土保护层开裂一直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往往开始于保护层的胀裂剥落,因此研究保护层锈胀开裂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可靠性分析和寿命评估提供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COMSOL和ABAQUS有限元软件,提出了一个二维的扩散-力学模型来模拟钢筋非均匀锈蚀和混凝土开裂的全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单根钢筋均匀锈蚀和
页岩的主要成分包含有无机矿物和有机质,为了使构建的页岩模型更加准确真实,本论文从最基本的干酪根模型入手,逐步提出甲基萘-石英页岩狭缝模型和干酪根-石英页岩狭缝模型,进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方法分析了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甲烷分子与不同气体分子(二氧化碳和氮气)在其中的竞争吸附特性,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MD)研究了甲烷分子在不同模型中的扩散运移特性。在干酪根II-D页岩模型中,发现干酪根II-
气井井口出砂对井口设备和下游油气集输系统都会造成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管线砂堵、阀门刺漏等现象。海洋井口平台具有空间有限、远离陆地、无人员常驻、设备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对除砂设备与相关工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本文将传统的多相流控砂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在管式除砂器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改造,使用Fluent研究了除砂器的工作特性,通过室内实验测试了不同结构下除砂器的分离效率,并提出了除砂器适用性的评价
在地下储气库系统中,注采井场与集注站之间的管线主要由注气管、计量管和采气管(简称注采计管线)组成。由于该类工艺管线工作压力大,其弯头处应力集中现象严重,成为该类管线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注入生产环节,由于压缩机活塞往复运动等原因,注气管线存在很大的压力波动,即管内天然气处于脉动状态。管内流体在管线弯头处流向发生改变,导致弯头处气流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在交变载荷反复作用下,管线弯头处易生成裂纹损伤,影
能源消耗量日增,常规轻质原油产量不足,稠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新能源预测将成为各国寄予厚望的主要能源。而稠油中含硫有机物的存在,不仅降低油品品质,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迫于环境压力,国际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降低稠油的黏度以及重油中的硫含量必要而迫切。本文围绕磷化镍(Ni2P)催化剂催化四氢噻吩(THT)加氢脱硫(HDS)反应,利用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和室内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磷化镍催化剂对四氢噻吩加氢
原油生产和输送过程中必然面临轻组分的析出和溶解,因此含蜡原油中轻组分对流变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流变测试是获取饱和溶气原油触变特性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文以胶凝原油触变理论分析和饱和溶气胶凝原油触变测试为基础,对饱和溶气原油剪切力学响应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考虑磁力耦合式旋转流变仪测试系统马达惯量、内外磁环惯量、转子惯量和轴承摩擦损耗,建立由外磁环扭矩平衡关系式、内磁环扭矩平衡关系式
近年来,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交通事故急剧增加,因此研究高精度车辆定位对车辆安全和自动驾驶来说非常重要。在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条件,传统超声波或激光测距方法很难估计车辆位置;在信号盲区(如森林、隧道或市中心)内,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的车辆定位误差变大。为了解决NLOS和信号盲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陆地油气资源已难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人类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渐从浅海走向深海甚至超深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集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于一体的大型海上石油生产装备,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应水深范围广、储卸油能力大、良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因此FPSO的水动力性能研究成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建立了FPSO船体水动力分析模型,在频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