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知识观与考试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辨析了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的区别后,指出了客观、静态、权威的传统知识观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知识观下的考试已发生了“异化”,考试的异化必然带来学习的异化,考试已从学习的评价工具演变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辅助学习的手段演变为制约学习的主宰者。传统知识观下的考试模式出现了严重危机:获得分数的考试目的使考试成了课程学习结束的标志;课本客观知识为限的考试范围导致学生机械性的知识积累;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形式致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缺失;标准式的成绩评定造成了学生模式化的定型思维;求稳的考试评价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动态性、过程性的新知识观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新知识观必然呼唤新的大学课程考试模式。
其次,本文以东南大学为例,对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问题研究,主要对东南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三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以及东南大学近两年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汇总分析,同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当前大学课程考试有关方面进行了访谈。调查及访谈的结果显示了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较上世纪考试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课程考试有了更深层的理性认识,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旧的考试模式并探索新的考试模式。但还存在种种弊端,即:不少教师对考试目的认识并不明确,出卷的随意性较大;考试内容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而偏失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注重笔试而忽视口试,注重闭卷而忽视其它形式;考试结果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分等而忽略了考试的反馈功能等等。这显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后,本文借鉴了国外大学课程考试的若干新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知识观下我国大学课程考试模式的建议。即:树立与新知识观相适应的考试观;采用多样题型,丰富考试内容;以能力为本位,合理组合考核形式;注重平时考核,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完善成绩构成;鼓励创新,评分、计分弹性化;规范管理,及时反馈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