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吉礼”作为“礼”之首,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各种祭祀的礼仪。祠祭,顾名思义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对民间祭祖限制的放松以及徽州经济的发展,为宗族建祠提供了政策和物质基础,因而祠祭文化在徽州宗族社会得到繁荣发展。本文基于家谱、地方志、文书以及现有徽学研究成果等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祠堂祭祀问题展开研究。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叙述选题缘起以及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简要梳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祭祀文化可上溯到商代,中国祭祀场所大致经历了商周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等多个发展阶段。唐代以前祖先祭祀的礼仪基本上沿袭周代宗法祭祀的传统,而由于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祭祀场所遭到破坏,基本上士庶都祭祀于家。其后,司马光拟定影堂之制,继而由朱熹发展为祠堂,成为宋元明清之际主要的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推动了祠祭文化的发展。第二章研究明清时期徽州祠祭的变迁、种类、对象以及祠堂建设。首先结合中国祭祀文化与徽州地方特色,梳理其宗族祠祭活动的演变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墓祠祭祀、寺观祭祀以及专门的祠堂祭祀的转变。其次对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种类与对象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论述了宗族祠祭的地点以及祠堂建设等问题。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物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祠祭祭产的来源、使用、管理及祭产的流失。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祭产来源有入主银、族众捐赠等多种来源。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好祠祭祭产,维持正常的祭奠活动,徽州宗族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当然,祠祭祭产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流失问题。第四章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礼仪及其意义。首先,阐述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礼仪。祭祀前,其对参加祭祀人员、执事者以及对祭祀物品等准备工作有详细并严格规定。祠祭中,其有一套繁琐而有序的程序,有读祭文、摆祭品、祭拜仪节、祭后颁胙等。然后,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意义,其能够妥祖睦族并教化族众,从而对徽州宗族能够长期保持繁荣,徽州宗族制度和宗族统治能够长期巩固,进而在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