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吉礼”作为“礼”之首,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各种祭祀的礼仪。祠祭,顾名思义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对民间祭祖限制的放松以及徽州经济的发展,为宗族建祠提供了政策和物质基础,因而祠祭文化在徽州宗族社会得到繁荣发展。本文基于家谱、地方志、文书以及现有徽学研究成果等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祠堂祭祀问题展开研究。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叙述选题缘起以及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简要梳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祭祀文化可上溯到商代,中国祭祀场所大致经历了商周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等多个发展阶段。唐代以前祖先祭祀的礼仪基本上沿袭周代宗法祭祀的传统,而由于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祭祀场所遭到破坏,基本上士庶都祭祀于家。其后,司马光拟定影堂之制,继而由朱熹发展为祠堂,成为宋元明清之际主要的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推动了祠祭文化的发展。第二章研究明清时期徽州祠祭的变迁、种类、对象以及祠堂建设。首先结合中国祭祀文化与徽州地方特色,梳理其宗族祠祭活动的演变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墓祠祭祀、寺观祭祀以及专门的祠堂祭祀的转变。其次对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种类与对象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论述了宗族祠祭的地点以及祠堂建设等问题。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物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祠祭祭产的来源、使用、管理及祭产的流失。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祭产来源有入主银、族众捐赠等多种来源。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好祠祭祭产,维持正常的祭奠活动,徽州宗族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当然,祠祭祭产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流失问题。第四章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礼仪及其意义。首先,阐述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礼仪。祭祀前,其对参加祭祀人员、执事者以及对祭祀物品等准备工作有详细并严格规定。祠祭中,其有一套繁琐而有序的程序,有读祭文、摆祭品、祭拜仪节、祭后颁胙等。然后,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的意义,其能够妥祖睦族并教化族众,从而对徽州宗族能够长期保持繁荣,徽州宗族制度和宗族统治能够长期巩固,进而在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我国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是从1999年开始的。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有效补充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优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领域中长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几乎大部分的翻译研究都是围绕翻译策略的对比展开讨论。而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对源语和译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处理时常常采
目的通过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前列腺体积、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相关性,探讨衰老机制在BPH临床
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变化特点,探讨它与脓毒症病程发展问的关系。方法选择清洁级KM雄性小鼠,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作脓毒症小鼠模型(CLP组),分别于2h、6h
研究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在免疫受损合并肺结核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免疫受损患者、肺结核患者、免疫受损合并肺结核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共180例,均行I
注射成型模具中侧抽芯或侧分型机构是一类重要的机构 ,其参数的选取主要与其受力情况有关 ,分析了注射成型模具中的斜导柱机构的受力情况 ,并根据这些分析讨论了斜导柱机构的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取得的一项重要财产,它关系着农民~辈子的切身利益,农民将其视为“命根子”。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无论是商品房还是房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