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一个个性化的作家,她写作素材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感受。虽然她的创作时间还不到十年,但她为我们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马伯乐》和《小城三月》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萧红近十年的创作为脉络,探讨萧红对父爱、母爱的思考,对两性关系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挖掘萧红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价值及史学价值,思考女性和男性的出路。论文以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为切入点,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间段分别论述,从性别角度解读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以此来观照她对女性解放的态度与困惑,以及对男性世界的审视与批判。论文除导言与结语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早期作品来思考萧红对父亲、母亲的态度。童年的创伤记忆导致父爱的缺失和母爱的误读,影响了萧红以后的婚姻和创作,是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左右摇摆的最终原因。第二部分对萧红中期作品中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形象进行的对比分析,展示作者对婚姻的反思,对女性解放的态度与困惑以及对男性世界的审视与批判。第三部分通过对萧红整个文学创作(尤其是晚期)的探讨,分析萧红对写作题材与艺术追求的坚持,对家的追思,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从而了解她倔强又软弱的矛盾性格的最根本的原因。萧红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她对小说创作题材和艺术追求的坚持,以及她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温暖”和“爱”的追求,让她的文章更加打动读者的心。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