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感染的芯片诊断系统的构建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ei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细菌感染是临床的重要问题,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延迟诊断导致盲目应用抗生素,增加经济负担,促进耐药的发生.培养法是目前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费时长,且根据生化反应等表征来诊断,易误诊.也不易作为监测新发感染的工具.DNA芯片技术,作为一种大规模集成的固相杂交技术可能成为细菌感染检测的重要方法.目前的芯片杂交技术面临的一些问题为结果重复性差,非特异性信号强及探针设计结果不可预测性,靶细菌为实验室扩增后的标准菌株,而非临床菌株.采用的荧光显色法需要昂贵的试验仪器,临床不易推广等.该文采用不对称PCR,酶显色等技术建立了一种检测细菌感染的芯片系统,不仅能够快速灵敏的检测靶细菌感染,而且重复性好,信号强及不易出现非特异信号,有可能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方法: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食单胞菌等的标准菌株由该院感染菌种保藏中心提供.取各菌株转接于LB培养基中,于35℃摇床过夜.以自配的Chelex 100细菌DNA提取液抽取各菌种的DNA后于-20℃下保存.根据生物信息学技术设计以16S rRNA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各细菌的特异型探针和引物.待测细菌经cy5标记后的引物以不对称PCR方法扩增后,与固定探针的芯片进行杂交.然后在荧光扫描仪扫描,判定细菌的种类.并与测序结果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此方法的准确性.同时也建立了芯片的酶显色法,具有类似的敏感性.将其中一菌株系列稀释后再杂交以测定芯片的敏感度.结果:建立了针对16S rRNA序列的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能够将大多数细菌鉴定到种.芯片的灵敏度(大肠杆菌)为20 fg/反应体系(相当于3到4个细菌),并且无明显的非特异性信号.结论:用该文建立的DNA芯片来检测细菌感染具有快速、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经济,具有临床可推广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腹泻,即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同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腹泻发病率居高不下,一直是世界重要公共卫生负担之一。特别是婴幼儿,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探讨将编码TGF-β 1的PGL3-TGF β 1重组质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自分泌作用,自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基因加强组织工程学"修复软骨损伤研究提供一定的体外实
目的 现有的研究已证实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共同作用、多步骤演变的结果,与许多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近来发现与胶质瘤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p53受到MDM2
目的: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的条件,探索干细胞的分化机制,为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等神经变性
该课题将探讨急性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过程中蛋白质可逆性磷酸化作用的变化,探讨该平衡的紊乱导致神经元缺血损伤的可能机制.该课题研究的另一主要目标在于探讨电针刺激对缺血神
该研究针对IP对肥厚心肌急性缺血心肌保护的观察,从Cx43表达变化的角度对IP减少心律失常和心电异常活动异常的发生机制作初步探讨.目的1.观察心肌Cx43的表达变化与心电活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