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GD系统烟气减湿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zcc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湿法脱硫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雾化浆液利用率不高、烟气夹带雾化浆液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从而会直接影响脱硫系统的经济和环保运行。本文以某300MW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喷淋塔内烟气流动特性、气液接触过程、液滴运动特征、雾化夹带现象、气液分离过程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基于FLUENT平台建立了喷淋塔烟气流动与浆液喷淋过程的耦合计算模型,分析了浆液喷淋作用对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100%负荷下液滴在塔内的分布情况、不同粒径液滴的逃逸率以及不同区域和高度处液滴的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到了机组负荷对脱硫浆液的夹带特性的影响规律。其次,从液滴的惯性分离作用、液滴的碰撞与破碎作用、液膜的运动和分离等三个方面对除雾器通道内气流、液滴、液膜间的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及方程,为后续数值计算奠定基础。再者,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折流式除雾器内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得到了不同进口气速和叶片间距下液滴的运动和捕集特性,分析了液滴间的碰撞作用、气流对液滴的破碎作用以及液滴与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进口气速和液滴粒径是影响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小粒径液滴对气流的跟随性较强,大粒径液滴的运动主要由惯性主导。模拟中考虑液滴的碰撞作用时整体的除雾效率增大,气流对液滴的破碎作用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甚微,考虑了液滴与壁面间相互作用的模型可更加准确地描述分离过程中出现的二次夹带现象。最后,分析了不同板型单级除雾器效率及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叶片板型的组合方式对两级除雾器实际运行性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国家及区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基础设施,通过测绘及数据处理手段,以基准站网为核心,将平面、高程、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设计向着更可靠更精密的方向发展。由于受到太空轨道热辐射影响,飞行器往往受热产生热变形,为了实现航天器有效载荷正常运作,需要设计出某个方向“零
纳米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小的尺寸、较短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长度而被认为是增强电极材料电化学活性的候选材料[14]。并且具有一维多层复合结构的纳米材料也可以为电子
氨(NH3)不仅是应用于各种领域的重要化学原料,同时也是潜在的无碳储能中间体。因此,将自然中丰富的氮源(N2)转化为NH3是极其必要的反应。当前,在温和条件下进行N2的电催化还原有
当前对于动态社交网络的研究,重叠社区检测与社区演化分析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揭示动态社交网络中的社区结构有助于挖掘网络中有意义的模块和结构信息,理解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特性;基于社区检测结果分析社区结构的演化过程,可以追踪社区结构的演化路径,提取重要的社区演化事件,从而能够预测和干预社区乃至整个网络的变化趋势。对于动态社交网络的重叠社区检测,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标签传播的重叠社区检测算法,该算法针对
针对现有大口径火炮综合发射性能不足以及传统优化效果欠佳的问题,分析研究了火炮全弹道发射过程中的变量内部耦合关系,建立了某大口径火炮全弹道多学科优化模型。完成了某型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机械加工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制造业开始向着精密化的方向倾斜。在航天飞机、医疗器械中小孔结构非常常见,使用传统机械加工很困难,由于
Br?nsted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机反应。近年来,随着手性Br?nsted酸催化剂的日益丰富以及不对称Br?nsted酸催化策略的不断完善,手性Br?ns
化学发光(Chemiluminscence,CL)成像,无需外部激发光源,不存在光损伤和光漂白,具有高信噪比的光学信号读出,因此成为体内成像检测的一种有效工具。化学发光成像已广泛应用于
上世纪80年代,智能材料的问世标志和宣告了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新材料的诞生,也预示着在21世纪将会进行一次划时代的材料革命。其中,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