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大量投入,而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以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资源配置,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使全要素生产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本文从公共支出的角度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问题,为中国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围绕着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为中心,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现有的关于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然后具体介绍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两种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理论模型、估计及检验等。接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结果,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中国的TFP极其组成部分的分解结果可以得出:在1998-2008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TFP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从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来看,中国在考察期间技术存在进步,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没有得到优化,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中国要想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构建公共支出总量和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计量模型,研究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分析公共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公共支出总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支出的不同类型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公共支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即那种类型的公共支出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分别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层面提炼出公共支出促进TFP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公共支出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行政管理费的增加也会严重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补助的增加则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正相关。基于实证研究得出了三点重要的结论:一是中国的TFP总体而言是比较低的,中国经济产出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要素投入,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中国公共支出总量对TFP的弹性系数为负,公共支出总量已经过量,需要缩小公共支出总体规模,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目前中国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并没有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必须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高政府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进一步从实践中总结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以及公共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该减缓共支出总量的增长速度,同时注意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尤其是应该加大一般性公共支出和农业支出,加大对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逐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