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的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也日趋频繁。近年来,中国官方每年都要召开各种规模的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记者招待会,每年三月份两会期间由外交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更是吸引世人关注。这不仅意味着市场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翻译研究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 一方面,对国外记者和发言人来说,译员就是新闻发布会中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双方的沟通便无从谈起。在全球化以及中国对外交流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是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研究口译现象也是一个新的视角,作者于2007年4月5日在维普中文期刊上以“口译”+“功能翻译理论”和“口译”+“目的论”为关键词查询,命中篇数仅为2篇。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研究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颇具意义。 本文以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为依据,结合实例分析讨论了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即分析翻译纲要,设计分析“原文” 以及协调听众和发言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第三个作用发生在记者招待会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目标受众(在口译活动中为听众)是翻译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译员应该首先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而在官方新闻发布会口译活动中,译员受雇于政府,发言人往往是政府要员或国家领导人,文章着重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最后本文总结出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是一个以“自上而下模式”为主和“自下而上模式”为辅的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这两种模式分别受辖于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
其他文献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雨王汉德森》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5
奥尔金-纳晓金是17世纪俄罗斯重要的政治经济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实践中对国家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并且在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
斯科特·莫马戴是现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黎明之屋》自1968年出版后便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于翌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宣告了“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
文学翻译中对风格(文体)的阐释自古以来在中西方都得到了重视,然而,对风格(文体)的理解大多偏向于凭借主观印象以及直觉感知,缺乏科学的理论途径。而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