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也日趋频繁。近年来,中国官方每年都要召开各种规模的国际性或区域性的记者招待会,每年三月份两会期间由外交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更是吸引世人关注。这不仅意味着市场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翻译研究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
一方面,对国外记者和发言人来说,译员就是新闻发布会中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双方的沟通便无从谈起。在全球化以及中国对外交流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是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研究口译现象也是一个新的视角,作者于2007年4月5日在维普中文期刊上以“口译”+“功能翻译理论”和“口译”+“目的论”为关键词查询,命中篇数仅为2篇。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研究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颇具意义。
本文以功能派的翻译理论为依据,结合实例分析讨论了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即分析翻译纲要,设计分析“原文”
以及协调听众和发言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第三个作用发生在记者招待会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目标受众(在口译活动中为听众)是翻译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译员应该首先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而在官方新闻发布会口译活动中,译员受雇于政府,发言人往往是政府要员或国家领导人,文章着重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最后本文总结出官方记者招待会口译是一个以“自上而下模式”为主和“自下而上模式”为辅的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这两种模式分别受辖于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