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复杂的社会现状。在消费社会中,“商业化、符号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城市化的号召下,大批农民走向城市成为社会变迁的方向,受消费理念的影响,这个群体已不是传统的农民和工人,成为新工人群体,在消费社会中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资料,他们是这个时代被歧视的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承受着时代带给他们的苦难,却不懂得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背后原因,他们对待生活的方式只有默默忍受,不会为自己争取发言的机会。在目睹了现代化城市的繁华后,他们的内心也激起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涟漪,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模仿城市人,悄然接受了消费社会强加于他们的生活追求,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苦苦挣扎。他们的追求其实很简单“一房一车有工作”,出于与他人的比较他们也参与了消费时代带来的多种视觉影像文化消费。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很多物质追求其实并非出于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消费时代所塑造并加以引导强加于他们的,他们的精神追求不再是出于享受,更多的是追求暂时的快感和娱乐,这种精神追求也被消费异化了。受到消费时代的影响尤其是媒介的参与,今天的文学早已多元化和复杂化了。文学形式不再局限于社会精英构造的经典,大众文学也成为了文学的一部分。因此愈益庞大的新工人群体及他们艰难的生活现状被现代文学捕捉到了,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在知识分子为他们代言的同时,新工人群体中也有人觉醒了,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文字为自身发声。在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中诞生的新工人文学能否摆脱消费带来的符号性,真正地为新工人群体发声?本文即是针对此情况所写。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简单梳理了国内外针对新工人群体尤其是新工人文学的研究现状,陈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尤其对“新工人”一词的来源与含义做了细致的阐释,以区分于其他相关群体。第一章首先论述了鲍德里亚理论视野中消费时代的符号性体现,阐释了消费“物”、消费理念塑造的“需要”到“消费”本身都是一种符号,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时代就是一个符号王国,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其次,对新工人文学现象做了简单概述,从创作者而言新工人文学有两种分类,进而陈述了新工人文学的特点及文学设置的两种常见命运。第二章解读新工人自身创作的文学的符号性,首先分析新工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成为中产阶层的“城市梦”,当中产阶层都沦为底层或者所谓的中产阶层根本就不存在时,新工人的“城市梦”追求又如何能实现,接着解释了他们的“城市梦”本身就是消费理念所建构的符号,进而从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认识新工人的文学写作,从文学场内部而言这种文学写作就是一种文化资本的争夺,从文学场外部而言,文学场始终处于多种权力场的被统治地位。第三章解读知识分子笔下的新工人题材的符号性,知识分子不属于新工人群体,他们对新工人的认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视,从新工人形象、城乡困境和乡愁经济三个角度说明了“新工人”最终成为知识分子的观看符号。接着从媒介对文学的建构、新工人的媒介形象和地位分析了现代媒介起到的推动作用。第四章针对新工人文学现象提出了个人一些思考,首先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新工人文学的不足之处及价值所在,接着提出了新工人能否用文学形式为自己代言的疑惑。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消费时代下新工人文学现象体现出的符号性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矛盾和权力关系。新工人群体是转型期中国的特殊人群,新工人文学也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他们,相信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会有一个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