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城市规划学等多门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关于城镇体系的研究文献非常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非常丰富。国外关于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始于城镇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针对城市中存在的“工作、交通、居住、休憩”四大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随后一些学者通过建立模型对城镇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以“三大结构”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研究不断系统化,但对“三结构”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研究仍显不足。如对“三结构”现状分析较多,对其历史演变研究较少;对现象描述较多,对形成机制研究较少;立足规划性的研究偏多,但现实可操作性指导作用不强。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城镇体系历史演变和城镇体系形成动力机制入手,以山东省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山东省城镇体系三大结构的历史演变,探讨山东省城镇体系形成与演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山东省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论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城镇体系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文献。本部分在对城市与城市化、城镇密集区、城镇体系等相关概念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为城镇体系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中心地理论、“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已有文献主要体现在对城镇体系三大结构、城镇体系动力机制和城镇体系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城镇体系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即对“三结构”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研究不足;对其历史演变研究较少,对现象描述较多、对形成机制研究较少;立足规划性的研究偏多,但现实可操作性指导作用不强等。第二部分,从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的演变历程。通过等级城镇数量、首位度和位序—规模zifp指数分析等级规模结构的历史演变,得出山东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发展呈先集聚后分散的发展趋势。从职能指数和产业结构等指标研究职能结构演化,得出山东省城市职能分类比较明显,但是城市职能转变比较缓慢。通过城镇密度、城市影响力场强和集聚—碎化指数研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得出目前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集聚效应不明显。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山东省已经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中部城镇密集区、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镇密集区、黄河三角洲城镇密集带和鲁南城镇密集带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但从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来看,山东省城镇体系存在着等级规模结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职能结构不协调、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发展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第四部分,从自然禀赋、经济增长、交通体系、体制与制度和其他区域影响力等方面深入探讨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禀赋、区位优势是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在区域空间上分化、组合、集聚的动态过程,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作用于城镇体系的发展演化。地方政府的行为则作为非市场性影响因素对城镇体系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区域溢出(外部性)效应使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会受其他区域的影响。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区域可达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交通和信息传递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自然禀赋对城镇体系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五部分,从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城镇体系的对策。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次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能够促进山东省城镇体系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