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二氧化碳对大肠杆菌的钝化作用及机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888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灭菌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热杀菌方法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安全食品需求的增加,非热杀菌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高压CO2对微生物有显著的钝化作用,同时其钝化过程又是一个非热过程,因此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非热力杀菌方法。此外高压CO2还具有无残留、无污染、营养损失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开展高压CO2对微生物钝化效果和杀菌机制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1.研究了25~45℃、10MPa~50MPa条件下高压CO2(简称HPCD)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钝化作用,发现HPCD处理对E.coli有较好的钝化效果,其钝化效果受灭菌时间、灭菌压力、灭菌温度影响。随着灭菌时间的增加,钝化速率呈慢→快→慢的变化。2.提高压力和温度有利于提高HPCD对E.coli的钝化效果。3.对25~45℃、10MPa~50MPa条件下HPCD处理E.coli的灭菌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选择Gompertz模型研究HPCD的灭菌菌生物学参数。灭活速率μ的范围为-0.100~-0.298min-1;完全灭活时间λ在42.3~139.8 min之间;最小活菌数A比原始菌数均降低了7个对数值以下。其处理后菌数与原始菌数比值的对数值(10g cfu/cfu0)范围为-7.19~-7.72。4.对HPCD钝化E.coli的钝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从试验结果来看,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程度的外泄;细胞膜维持细胞内外pH梯度的屏障作用受到较大的影响;从扫描电镜扫描出的图像中,可以发现HPCD处理使细胞膜出现一定程度的破损,但细胞仍能维持其原来的形状。由此可见高压CO2对E.coli细胞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导致细胞内物质的外泄,这是HPCD处理导致细胞灭活的重要原因之一。5.在高压状态下,CO2在细胞内的积累超过了细胞质的缓冲能力,使细胞内部的pH降低,导致E.coli细胞内的一些关键性的蛋白和酶失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理代谢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是HPCD处理导致细胞灭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多光谱图像能实现物体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同步获取,因此多光谱图像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军事侦察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光谱信息的增加也使得多光谱图像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这给多光谱图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带来很大困难。高性能的多光谱图像压缩算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研究多光谱图像压缩算法对多光谱图像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多光谱图像的特性出发,研究了主流的三种多光谱图像压缩算法,并通过对基于
近年来耗散控制问题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严格耗散性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耗散性在系统稳定性、鲁棒控制及非线性控制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广
日语中表达因果关系的用法很多,最常见的有格助词「ニ」「デ」,接续助词「カラ」「ノデ」「テ連用形」,接续词「ダカラ」「ソレデ」等以及各种惯用型。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因果关系并不用这些常见的表示因果的词语形式和盘托出,而是寓于意思上、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之中,而对于日语的这种用非因果关系词或不用任何关系词连接的隐性因果关系语句及其汉译,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成体系。日语中隐性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很多,能识
现实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为了解决更困难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共同的合作关系。在合作团队中,队员们可以共享他们各自不同的资源、技能和
在本文中,对于一类多输入嵌套下三角非线性不确定系统,一种扩展了的鲁棒无源backstepping设计方法被设计出来,即对于相应的闭环系统的内部稳定性和无源性构造了一个反馈控制律,
吡虫啉是一类新烟碱类广谱杀虫剂,正确评价吡虫啉对蜘蛛的影响,对于农田蜘蛛的保护和吡虫啉的正确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吡虫啉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
目的:研究发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EGFL6可促进组织血管新生并在肿瘤组织细胞中表达上调,预示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克隆EGFL6全长及片段基因,构建pET32a(+)-EGFL6
脂肪组织在动物的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脂肪沉积过多,对人而言,将引发肥胖症、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对畜禽而言,降低瘦肉率,影响经济效益。脂肪沉积
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是一种从甲状腺分泌出来的激素,与甲状腺素(tetraiodothyronine,T4)都在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中合成。它与甲状腺素有着相同的生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子克隆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抗生素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围绕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