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C)N (一+量词+名词)”构式中的C通常称为名量词,前人已对其做过许多研究,但专题从认知角度考察该构式的论文极少,如李艳(2006)从隐转喻角度解释了它的认知功能和生成机制,薛秀娟(2006)运用隐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阐释了该构式,未见学者专门论述C可省与否的理据及CN匹配机制。为此,本文在Langacker(1987)提出的“界理论”(Bounded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再界化”并构建“界化-再界化模式(Boundarization– Reboundarization,简称BR)为C的可否省略现象作出认知解读;且结合隐转喻提出C的三大认知功能作为CN匹配机制,由此形成CN的三大匹配类型。本文设计匹配条件为“一+<3+/n”(在“一”与名词之间允许间隔三个以内汉字,因此涉及了“一N”变体)从国家语委语料库穷尽性搜集到36,973条语料,从中随机摘取3,142(按总语料15%取并排除不合条件者)条进行分析,为此项研究提供数据佐证。1.主要贡献有:发现了再界化认知,将Langacker的界化理论发展为BR,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框架分析“一(C)N”构式,填补了两个空白:(1) C可省否的理据:当C对N发生BR认知时不可省C,其余情况可省;(2) CN匹配机制,即C对N所起的三大认知功能(BR认知、凸显认知和相似性认知),由此而形成CN的三大匹配类型,即BR匹配、转喻凸显匹配和隐喻相似匹配。2.通过对封闭语料分析和统计后主要发现:(1)省C型语式(包括“一N”形式,如:“一牛”)有2,181条,占69.06%,说明该构式中有大半的C可以省略;除去“一N”形式(有961条)后,剩下2,181条“一C N”语式,其中有1,200条是属于凸显型,占55.02%,说明C的主要功能是凸显认知,超过了其根本的认知功能,即BR认知(参见4.1.1.2),占44.57%。(2) C发生了再界化的语式多于发生了界化的语式,即523:449,说明再界化现象在该构式中比界化现象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