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探讨其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术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收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的111例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8月~2020年7月收治入院并完成手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病历信息,并通过随访收集这些患者发生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复发、耳垂麻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探讨其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术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收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的111例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8月~2020年7月收治入院并完成手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病历信息,并通过随访收集这些患者发生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复发、耳垂麻木等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中、手术后的各个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集的111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中,78(70.3%)例为多形性腺瘤,23(20.7%)例为沃辛瘤,10(9.0%)例为基底细胞腺瘤。其中,男性57(51.4%)例,女性54(48.6%)例;平均年龄为47.15±15.631岁(年龄范围为11~80岁);肿瘤平均直径为2.130±0.7549cm(直径范围为0.5~4.5cm)。平均手术时间为60(50~80)min(时间范围为25~23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10~20)ml(出血量范围为3~60ml);平均切口长度为6(5,8)cm(切口长度范围为2~12cm)。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患者肿瘤直径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和患者年龄无明显线性相关(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面瘫(20.7%)、涎瘘(9.1%)、Frey综合征(2.7%)、复发(0%)、腮腺分泌功能减退(15.3%)、耳垂麻木(43.9%)。SP组面瘫、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发生情况明显高于PSP组(P<0.05),而SP组腮腺分泌功能明显低于PSP组(P<0.05);两组在涎瘘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例出现面瘫,随访半年后,面瘫症状全部好转。术后10例发生涎瘘症状,经过十字绷带加压1-2周后,涎瘘症状均消失。有27例患者术后耳周感觉有异常。随访半年以上,症状均明显好转。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随访时间范围为0.5~2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症状。S形切口组涎瘘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改良切口组(P<0.05)。S形切口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高于改良切口组(P<0.05)。肿瘤直径≥2cm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cm组(P<0.05)。面神经顺行解剖组面瘫发生情况明显低于逆行组(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SP组发生面瘫的危险性是PSP组的14.622倍(P<0.05);S形切口组发生面瘫的危险性是改良切口组的13.178倍(P<0.05);肿瘤直径大(OR=32.166)是发生面瘫的危险因素(P<0.05)。改良切口组涎瘘的危险性是S形切口组的10.761倍(P<0.05)。SP组发生Frey综合征的危险性是PSP组的16.000倍(P<0.05)。SP组发生耳周麻木的危险性是PSP组的3.850倍(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手术中,建议外科医师尽量减少手术范围,顺行法(主干法)解剖面神经,仔细解剖耳大神经,尽量保存腮腺咬肌筋膜,保留腮腺导管,术中对腺体残端行严密缝扎,术后常规绷带加压包扎,同时行负压引流。本研究证明上述方法能使患区术后并发症减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MRI影像组学对鼻咽癌放化疗后短期疗效的评估目的:探索MRI影像组学能否预测鼻咽癌放化疗后短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首诊患者92例(敏感组62例,不敏感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2周内和诱导化疗加全程同步放化疗结束后2-3个月内行鼻咽部及颈部MRI平扫+增强检查,按照RECIST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敏感组和不敏感组。由两位影像医师使用
目的:探讨电磁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和患有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两组患者共46例(可复性盘前移位组:30例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组:16例)。两组均采用电磁弹道式冲击波治疗,通过比较这两组在治疗前后在VAS、张口度、颞颌关节临床障碍Fricton指数法(DI值)、抑郁SDS及焦虑SAS量表、生命质量SF-36量表评分差异。分
目的:从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集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从中筛选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4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给予相同的颞下颌关节彩超及相关专科临床检查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A组予以稳定型垫治疗,B组不予以任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比较稳定型垫对非深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前期的治疗效果,得出稳定型垫对非深覆颞下颌
目的: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较正视和远视眼有所降低,对近视的进展以及近视眼并发症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寻找影响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的药物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运用相干光层析成像血管造影术(OCTA)来观察复方托吡卡胺睫状肌麻痹前后对儿童青少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比较临床研究。对72名4-14岁儿童及青少年近视患者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检查,所有参与者在扩瞳
目的:探讨与评估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复合兔自体耳廓软骨组织匀浆在修复兔耳廓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临床中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耳廓软骨缺损提供参考。方法:1.建立兔耳廓软骨缺损创面修复研究的动物模型,并进行试验分组。选取2~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54只,并于兔右侧耳廓内侧中央区制作1.0*1.0cm大小的全层耳软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各组实验兔
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康柏西普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指标在接受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变化,以评估其疗效,并指导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共观察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25名单眼RVO患者,男17例,女8例。其
目的:近年来,一种新型脂肪因子白脂素(Asprosin,Asp)在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Asprosin在糖类代谢、胰岛素抵抗和微血管并发症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在白内障合并DR患者的血清中Asprosin水平较单纯白内障对照组显著增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Asprosin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所以本课题将研究Asprosin在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