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肯斯坦》,全名为《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又译《科学怪人》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玛丽·雪莱的长篇小说,小说一出版就因其独特的科幻和哥特式创作风格备受瞩目,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从1818年小说出版到现在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弗兰肯斯坦》被翻译成了100多种语言,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足见该小说在世界传播之广,影响之大。玛丽·雪莱亦因这部不朽之作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时至今日,国内外对于《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有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该小说的故事讲述方式,有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抨击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违背自然规律创造生命的行为,呼吁人们尊重自然,还有的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批判了男性霸权主义掌控社会的不公现象,也有学者从原型批评的理论出发,把维克托·弗兰肯斯坦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原型结合起来分析,认为普罗米修斯就是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的原型。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就年轻的玛丽雪莱是否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到了拜伦以及他人的影响做出了分析,他认为是玛丽·雪莱不甘于没有故事分享才努力创作了这部作品。然而,有学者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角度分析玛丽·雪莱的创作动机是与她不幸的遭遇有关,他认为亲人相继的去世给玛丽雪莱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而这种创伤临床症状就有噩梦频发,而这样的梦境和她悲惨的际遇给了作者灵感创作了这部作品。尽管目前该小说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从人格结构角度出发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还较少,因此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对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即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和探险家瓦尔顿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进行分析解读。介于弗兰肯斯坦及其创造的怪物已经成为经典的悲剧形象,而二者的悲剧不仅仅是科学至上主义带来的,也是人格结构失衡的结果,因而从该视角对于人物的性格及其悲剧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蕴和作者试图传达的主旨。本文引言部分主要是对玛丽·雪莱的写作背景、小说的创作动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一章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三重人格结构等理论和概念进行了介绍梳理。第二章到第四章对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即怪物,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以及探险家瓦尔顿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三者相互冲突又相互协调,三者中的任意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悲剧,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就是典型的代表。而瓦尔顿在超我的干预下及时干预了自我的发展从而幸免于难,这更说明了三者对于人物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