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指南均建议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伴低出血风险患者,冠脉支架洗脱药物(DES)植入术后必须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近期欧洲指南倾向于普拉格雷或者替格瑞洛加阿司匹林,而美国指南无倾向于哪一种,只表明可以互相替代。氯吡格雷本身是无活性的药物前体,需要在体内经代谢后才能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个体酶催化和代谢活性不同,故用药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而新型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已被证实具有在体内快速代谢,转化为活性成分,发挥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普拉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及拟行PCI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未确切,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系统性评价新型口服P2Y12抑制剂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长期疗效及安全性(≥1年)的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Web of Science,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Clinical Trials.gov,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自建库始至2016年5月发表的文献,限定检索范围为"Observational Studies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及各类会议摘要。由两名研究员进行检索,对符合要求的资料提取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共六项研究最终被纳入,风险比(RRR)及置信区间(CI)用于评价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拟行PCI)、大出血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新型口服P2Y12抑制剂普拉格雷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Pooled RR:0.49;95% CI:0.37-0.65;P<0.00001; 12=12%)发生率,但大出血发生率(Pooled RR:1.21;95% CI:1.01-1.44;P=0.04; I2=0%)高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而全因死亡率(Pooled RR:0.92;95% CI: 0.82-1.03;P=0.14;12=40%).心肌梗死发生率(Pooled RR:0.82;95% CI: 0.66-1.02;P=0.08;I2=64%)和脑卒中发生率(Pooled RR:0.85;95% CI: 0.68-1.07;P=0.16;I2=5%)均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相同。结论普拉格雷显著性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相似,但增加大出血发生率的风险。对于有活动性病理性出血或中风和/或TIA病史,不应推荐普拉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