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M模型的东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ddff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合理——不合理——合理的变化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迁,已完成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进入到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逐步确立了自己新国际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如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在不断变动,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矛盾愈加突出。包含了江苏、浙江、福建及上海“三省一市”的东海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及各项新兴产业、新政策的试点区域,其产业结构问题也随着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被愈加重视。东海经济区科技创新领先,经济水平发达,然而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日趋明显的结构矛盾,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内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等。因此,随着东海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势在必行。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读梳理之后得知,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一直以来均为各领域学者研究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取最为恰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标准产业结构法、结构偏离度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偏离—份额分析法等。但是,目前对于东海经济区总体经济的研究较少,很多考察都是基于省、市为单位,较少将东海经济区视为经济总体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东海经济区视为一个经济总体,以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为主,标准产业结构等静态分析法为辅,构建合理指标体系,对东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首先,将区域总体经济2004-2013年10年数据分为两个五年阶段,分别进行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得出数据列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指标分析得到初步结论,进而对区域内三省一市进行分区域细化分析,综合两部分研究结果评价东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在此基础之上,以东海经济区海洋经济为例进行细化分析,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东海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进行考察研究,进一步揭示产业结构矛盾。实证分析结果如下:与第一个五年阶段相比,东海经济区第一、二产业优势有所减弱,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优势愈为明显,但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后劲不足。三省一市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产业结构均有待调整。而东海经济区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偏低,产业优势不足,第二产业比例偏重,产业丰富性及层次不高,第三产业优势明显,但发展后劲不足,三大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不能有效发挥东海海洋产业总体优势。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东海经济区应不断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联动互补,从政府、企业及文化交流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共促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整合基础之上,平衡各产业发展,合理配置产业间资源及区域间资源,同时扩大第一产业经营范围及规模,技术革新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三大产业层次,保持发展动力,稳定发展速度。
其他文献
股指期货是金融期货中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的品种,诞生伊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把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带向了新的高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开展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