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收入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之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传统的人地生产经营模式正面临挑战。基于地少人多、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依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为此,我国供销社积极探索,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建立兼具服务性与经营性的为农服务中心,本着规模效益最佳的原则,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规模化服务,打造“三公里托管服务圈”。实践证明,农业服务的规模化发展,降低了生产经营各环节成本,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优利用,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和市场失灵的存在,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共同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打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良性运作。但在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政府角色偏位现象。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政府错位、越位、缺位,政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演变为制约农业服务规模化的一种阻碍。当前学界对政府角色偏位的研究诸多,但政府角色偏位在农业服务规模化领域涉猎仍不常见,理论模式与实践操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现有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理论、治理理论和相关文献,提出政府角色偏位的分析框架,从我国农业服务规模化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重塑政府角色和发挥政府作用的路径,纠正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以期对促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整理国内外针对农业服务规模化中政府角色与作用的文献综述;辨析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阐释规模经济理论、分工理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理论、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其次,陈述农业服务规模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山东省为例,描述其农业服务规模化的发展现状,归纳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支持者、协调者、监管者等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随后,提出农业服务规模化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从政府错位、政府越位、政府缺位三个角度归纳政府的偏位问题;并从外部因素约束与内部因素限制两个层面全面分析其原因。接下来,借鉴日本、荷兰、我国台湾地区农业服务规模化的管理经验。通过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农业服务规模化的政策措施与政府行为,提炼出我国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的经验借鉴。最后,从政府角度提出规范农业服务规模化中政府角色与作用的建议。按照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前提,重塑农业服务规模化中政府的现实角色,克服政府错位、政府越位、政府缺位,完善政府的作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