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散文现象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作为时代思想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在1949年至上世纪末这一长时段内,随着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流变,呈现着一种曲折回旋和异彩纷呈的局面。五六十年代的散文裹挟着一元化社会形态下政治与文学思潮,充当着“文学的轻骑队”角色,表现出诗化散文的创作取向与审美意识,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过积极作用。1976年后的散文创作呈现着“五四”散文精神的复归和艺术表现手段上的日益丰富,传达出散文艺术个性化时代的开启。世纪末急遽转型期的散文更是通过“众语喧哗”现象,表征着转型期散文在价值取向与写作方式上的转换。通过纵向分析,进一步考察散文在5 0年间的艺术成就与运行规律。
其他文献
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恩”意识的表现。接着是先行研究的部分,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和美国的两位作家关于“恩”意识的观点。第二部分
近年,牧草机械加工技术逐渐应用于畜牧业中,这样做既能缩短配置时间,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加工饲草,还能够降低牧民畜牧的成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牧草机械加工技术在畜牧
  本文从余光中的诗歌文本解读出发,汲取文艺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的批评方法,从比较研究、影响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余光中的诗美创造。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余光中诗歌美之源头
席佩兰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性灵派女诗人,袁枚的女弟子。袁枚曾给她以极高的评价,在当时众多的女诗人中,“推尊”她为“本朝第一”。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她的关注甚少,对她的家世、生
中国大陆本土电视剧,在八十年代初与海外通俗电视剧发生了历史性的"遇合",并在创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该论文将在全球化语境中研究这种变化,同时,揭示大陆传统文化对海外
本文认为,"新感觉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它对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风貌,特别是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了细致入微地描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
土改做为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政治事件,它不仅被史学工作者记入历史,成为史学界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更被诸多作家记入文本,成为文学界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米兰·昆德拉在《小说
该论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的创作思想、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瓦格纳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在文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