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与传统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的体外力学实验目的:对比单锚钉“回”式缝合和传统改良Kessler缝合修复跟腱后断端的力学差异,进一步验证临床上使用单锚钉修复跟腱断裂的力学可行性。方法:从8名成年人尸体上获取跟腱标本共16具,排除既往跟腱病变后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8具跟腱标本,分别制作跟腱断裂的模型。A组于跟腱内侧向跟骨置入1枚锚钉,利用“回”式缝合法修复断端;B组不置入锚钉,直接使用与A组相同的缝线,按照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断端。分别将两组修复后的跟腱标本放置于力学测试仪上并妥善固定,保持标本的湿润,按照预加压、循环加载、最大拉伸等步骤进行力学测试。记录循环加载至10次、100次、500次、1000次时断端的位移,最大拉伸时记录断裂载荷、断裂位移、断裂模式,根据加载时应力与位移的变化关系,绘制载荷-位移曲线,计算每组跟腱标本的刚度、屈服负荷,对两组间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循环加载时,两组标本加载至10次时断端位移无明显变化;A组加载至100次、500次、1000次时断端位移小于B组(p<0.01,p<0.01,p<0.01)。最大拉伸时,A组的断裂载荷、断裂位移均大于B组(p<0.01,p<0.01),两组间断裂模式无差异,分析载荷位移-曲线发现A组刚度、屈服负荷均大于B组(p<0.01,p<0.01)。结论:单锚钉“回”式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与传统改良Kessler缝合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力学优势,其可以增大断端修复后的断裂负荷和抗拉伸强度,增强断端修复后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上实现患者早期负重提供了可能,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跟腱再断裂的风险。二、有限切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目的:对比有限切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与传统切开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探讨有限切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长海医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单锚钉微创组和传统组。其中单锚钉微创组28例,均采取有限切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进行微创修复;传统组36例,均采取传统切开改良Kessler缝合法进行修复。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功能(American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和Arner-Lindholm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Leppilahti评分(Leppilahti score,LS)、小腿周径差(Calf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CCD)、术后恢复工作和运动的时间等指标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单锚钉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1.4±4.7月和21.8±4.3月。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术前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异;单锚钉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1);单锚钉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组(p<0.01,p<0.01,p<0.01)。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单锚钉微创组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传统组(p<0.05);单锚钉微创组跟腱再断裂、腓肠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DVT)发生率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单锚钉微创组术后恢复工作和运动的时间均小于传统组(p<0.01,p<0.01);单锚钉微创组患者术后3月的AOFAS评分、ROM、LS、患侧与健侧CCD均优于传统组(p<0.01,p<0.01,p<0.01,p<0.05);而单锚钉微创组患者术后12月的AOFAS评分、ROM、LS、患侧与健侧CCD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有限切开单锚钉“回”式缝合法是临床上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一种选择,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康复期短、术后短期疗效好等优势,对于功能要求高的年轻患者更加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