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纷纷抛弃分业体制而实行混业经营体制的趋势下,尤其在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业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长期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之外,混业经营体制必将成为我国金融体制变迁的目标选择。 本文首先以金融体制变迁的一般理论框架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金融业经营体制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动态博弈以及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的动态适应中不断发展的,这一动态过程最终以金融业经营体制的体制变迁方式表现出来。然后主要以德国的主银行制和英国的由分业向混业体制转变的历程和原因的分析作为实证研究,得出当代国际金融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结论。在重点研究了中国金融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现实状况、演变路径和现实选择后,从多角度分析了中国走向混业经营体制的必然性。最后从政策建议角度探讨了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策略和模式选择问题。由分业体制向混业体制过渡,走向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理性选择,同时我国金融经营混业经营的改革必须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针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体制缺陷,应不断创造和培育适度混业模式的条件,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已是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积极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在防范系统风险、建立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防火墙”的同时,还需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机制,并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
其他文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而且国际直接投资(FDI)成为主要的资本要素流动方式。我国在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了发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产存量的累积,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特别是资产价格泡沫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但是,迄今为止,对资产价格的研究多数主要局限在金
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障制度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试图通过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解决养老问题。在转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战后日本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担、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演变情况,着重挖掘其功能上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适。 第四章分析对日本金
研究发现,大多数老人都有“收藏”的爱好,有的收藏古董,有的收藏名画,有些收藏记忆,有些甚至习惯捡一些奇怪的东西摆放在家中以供自己娱乐。  这种“收藏”习惯能治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等。收藏已被20多个国家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常玩成人益智玩具的老人能延缓思维退化;就连购物、烹饪、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也能预防老年痴呆。可见“玩乐”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老人有玩心,身心才健康  事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学家试图从理论角度对此现象做出解释,他们或是直接套用传统主流理论,或是把主流理论发展延伸,或是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