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三四十年代话剧创作论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和改编了话剧剧本近50部,其中包括正剧、喜剧、传奇剧等多种样式。李健吾的话剧理论探索与创作实绩,为我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与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当我们将他的剧作放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时,会看到一个更深刻、更有魅力的剧作家。 本文以李健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以身作则》、《十三年》、《贩马记》、《青春》等六个经典话剧剧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李健吾剧作的题材、人物、对西方喜剧资源的借鉴和话剧民族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李健吾剧作作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梳理,试图发现并展示李健吾及其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独有的艺术贡献及价值。 第一章从李健吾的身世和童年体验入手,考察李健吾话剧创作题材与童年体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李健吾父亲的革命生涯对李健吾话剧创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李健吾剧作题材的独特性,厚实的童年体验是他剧作题材的主要来源,并滋养着他的艺术生命。 第二章研究李健吾笔下的两个人物形象—厅长夫人和梁允达。这两位是比较典型的女、男人物形象的代表,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李健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着力于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复杂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剖析,由此可见李健吾对话剧人物外部和内部两个世界运动的探索与追问。 第三章研究李健吾对西方喜剧资源,尤其是对英、法两国喜剧文学传统的吸收与借鉴,考察李健吾剧作对英国客厅剧、莫里哀喜剧、法国佳构剧创作技巧和喜剧美学思想方面创造性的吸收,这对于理解李健吾喜剧美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独特视角。 第四章通过对话剧剧本《贩马记》和《青春》的研究,展示李健吾在“话剧改革”、“话剧民族化”上所作的尝试。李健吾剧作用西方话剧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故事,将西方戏剧精神与中国戏曲传统紧密结合,充分展现李健吾在话剧民族化上所作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其他文献
尤袤撰写的《遂初堂书目》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并称南宋三大私家藏书目录。但《遂初堂书目》因为过於简略而关注度不高,有关的刊刻和研究都很少。
本文以楷体字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楷体字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楷体字的概念、楷体字的形成过程和楷体字的字形特点进行研究,尤其对楷体字形成的主要途径和经过作了具
川端康成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叉点上对二者进行创作探索,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日本化”特点,也体现了当时日本文学的发展规律和要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享誉世界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凭借他对女性的罕见的温存与柔情、对女性描写的情有独钟、对女性心灵的透彻了解,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塑造了众多妇女形象,并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