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大臣以问答形式讨论医学的记述,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黄帝内经》作为祖国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医学文献,不仅医理阐述精辟,而且涉及天文、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时至今日仍然庇护着中华儿女的健康。
学者们对《内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医学领域,对《内经》文献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从《内经》文本出发,采用精读文本、资料搜集、比较分析等文献研究法,系统讨论《内经》的书名、成书、著录、流传、版本及语言表达系统等问题,以便于读者透彻地研习《内经》,将我国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黄帝内经》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该书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其中《外经》早已亡佚。关于《黄帝内经》名释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是指远古时代的黄帝部族,托名黄帝是为了溯源崇本;“经”是指道理、法则;“内经”是用来阐明医理的,有别于杂说旁陈的“外经”;“素问”是指“五行之本”或“问太素”的意思;“灵枢”是指心灵、神智的枢纽。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主要观点有黄帝时书、先秦战国时书、秦汉时书、西汉时书等。《黄帝内经》非出自一人之手,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从《内经》的文本和外部文献来看,其成书具有历时性特征。《内经》大约取材于先秦,成编于西汉,个别作品为后代补入。《素问遗篇》是指《刺法论》、《本病论》两篇,是唐、宋间人伪作的。七篇大论是指《天元纪大论》等七篇主讲运气的作品,草创于东汉时期,疑为唐代王冰补入。所以,《黄帝内经》是许多医家经验的总结,它保存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与资料,是西汉时期成编的医学巨著,个别作品可能掺入了东汉、六朝乃至唐宋的内容。
从《黄帝内经》有关的著录情况及与其他古典医籍内容的比较来看,《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后称《针经》,别称《九灵》。《黄帝内经》由于著作年代久远,流传过程较为曲折:《内经》的早期传本经过梁全元起、隋杨上善、唐王冰、宋林亿新校正、史崧等的注解、编次、校勘,到了宋代文本基本定型。《内经》版本众多,大致分为二十四卷本系统、十二卷本系统及其他版本系统。二十四卷本系统是以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本为代表;十二卷本系统从二十四卷本演化而来,以赵府居敬堂本为代表;其他版本系统包括卷数不等的版本若干。
古人学医不靠笔墨纸砚,而是家传师授,为了使内容生动形象、方便记忆,医经有的采用了问答体,有的被编排成顺口溜或者诗歌,并且运用了丰富的修辞,行文具备了一定形象性、抒情性特征。笔者从《内经》的文章体裁、问答结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抒情性及形象性五个方面研究《内经》的语言表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