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新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以蜱虫为媒介传播SFTS布尼亚病毒(SFTS bunyavirus,SFTSV)而传播疾病。零星的报道表明,SFTSV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通过此种传播方式而发病的称为二代患者。然而,目前为止,SFTS二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方法:为对SFTS二代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收集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SFTS患者的病历信息,共纳入了 7例二代患者和83例原发患者。结果:本研究中7例SFTS二代患者均通过接触SFTS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或者体液而感染SFTSV,其中有2例是被接触过SFTS首发患者的针刺伤,5例是在无防护状态下接触到SFTS首发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或者体液;7例患者均否认蜱虫叮咬史、家畜接触史及农田、茶场等高危环境工作史。83例SFTS原发患者中,36.1%患者在发病之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20.5%患者否认被蜱虫叮咬,剩余患者不明确是否曾经被蜱虫叮咬过,均在发病前2月内未与SFTS患者接触过。SFTS原发患者的死亡率为24.1%,7例SFTS二代患者均存活。SFTS原发患者出现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分别为42.2%和44.6%,但二代患者均无。部分SFTS原发患者出现出血性症状(瘀点:22.9%、肺出血:7.2%、便血:12.0%)、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症状(神志淡漠:30.0%、昏睡:28.8%、肌肉震颤:13.3%、昏迷:25.3%)和MODS(24.1%),但此类症状在二代患者中均未出现。SFTS原发患者基本都经历三个不同的疾病阶段: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伤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isfunction syndrome,MODS)期和恢复期;7例二代患者均无MODS期。疾病进展到第二阶段,7例二代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和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计数已恢复到正常范围,表明二代患者未经历MODS期。在疾病第7-13天,原发和二代患者的病毒载量分别为(5.40±1.56)log10 copies/mL 和(3.73±0.90)log10 copies/mL,二代患者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原发患者(p=0.03)。结论:SFTSV可以通过接触SFTS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而导致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但SFTS的二代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实验室指标变化较轻,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