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喷射3D打印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喷射3D打印是一种精确喷射液体粘结剂粘结粉末实现完整成形体构建的快速成形技术,在原理上融合了印刷技术、粉末沉积、动态粘结剂与粉末相互作用和后处理等相关技术。微喷射3D打印可以克服传统陶瓷制备工艺中出现的复杂形状陶瓷件制备困难、烧结收缩率大等问题,使复杂陶瓷件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然而,设备的开发、粘结剂的调控、后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形件的性能仍然是一项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喷射3D打印制备多孔陶瓷材料的原理、步骤和应用。然后,对微喷射3D打印制备多孔陶瓷材料的四个关键因素(粉末选择、工艺参数、粘合剂和后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和粉末选择(粉末组分设计),工艺参数(粒径分布、分层厚度、粘结剂饱和度),粘结剂选择(结合方式、水滴形成机理、水滴渗透动力学)和后处理工艺(固化和烧结过程)对多孔陶瓷件致密度、粗糙度、强度、精度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微喷射3D打印工艺参数对粉末粘结微观机理的影响,并给出了原材料处理方法和各种工艺参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在微喷射3D打印工艺参数对多孔陶瓷材料精度和强度影响方面,提出了采用新型改性硅酸盐为粘结剂,研究粉末粒径分布、分层厚度和粘结剂饱和度对微喷射3D打印多孔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该粘结剂的主要成分为水玻璃、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酰胺和硅烷偶联剂,分析了粘结剂的组成对其粘结强度和粘度的影响。当硅烷偶联剂的浓度为0.6 wt.%时,5 wt.%改性硅酸盐粘结剂具有最佳的打印效果。还进一步分析了粉末粒径分布、分层厚度和粘结剂饱和度对多孔陶瓷件相对密度、表面粗糙度、线收缩率和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粗粉和细粉的混合组成有利于提高粉末堆积密度。分层厚度为0.10 mm、粘结剂饱和度为100%的陶瓷坯体获得了最佳的顶面和侧面粗糙度值,分别为27.1±1.2μm和35.0±2.0μm,以及最大的相对密度值40.1%。在应用微喷射3D打印工艺制备氧化铝陶瓷型芯,关于粘结剂的选择和后处理工艺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可分解的无机粘结剂,可分解物为碱式碳酸锆(ZrOCO3·n H2O,ZBC)。固化后,受热分解形成无残留的微米级氧化锆颗粒,沉积在氧化铝陶瓷粉末孔隙之间。通过调节ZBC颗粒含量和烧结温度,改善细长氧化铝陶瓷芯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研究了ZBC的含量对粘结剂可打印性和陶瓷型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BC含量的增加,粘结剂的表面张力降低,说明ZBC颗粒的加入扰乱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ZBC分解生成的ZrO2颗粒对细长氧化铝陶瓷型芯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当ZBC含量由0增加到35 wt.%时,烧结密度提高了约44%,抗弯强度由60 MPa提高到79 MPa,1500°C烧结后线状收缩率由20%降低到13%。微米级的ZrO2颗粒既可以沉积在Al2O3颗粒之间,又可以在烧结过程中有效抑制Al2O3晶粒的生长,从而使得微观组织形貌更加均匀平整。针对应用微喷射3D打印工艺制备多孔陶瓷件,粘结剂选择上的问题,将酚醛树脂、聚合物、无机盐和陶瓷颗粒悬浮液(ZBC)粘结剂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酚醛树脂不适合用于陶瓷粉末的打印,无机盐粘结剂需加入特殊添加剂改善其可打印性。与PVP粘结剂相比,ZBC无机粘结剂在打印过程中不产生断线,增加了各层粉体的附着力,打印效果更好,且ZBC无机粘结剂的致密性对烧结温度的依赖性较小。ZBC无机粘结剂制备的坯体比PVP粘结剂制备的坯体具有更平整均匀的表面质量和更大的结合强度。PVP粘结剂制备的坯体孔隙由于粉末堆积不均匀和部分粉末未完全浸透以大孔隙为主;而ZBC无机粘结剂制备的坯体孔隙由于固有的颗粒间距以小孔隙为主。在相同烧结温度和粘结剂饱和度的情况下,ZBC无机粘结剂打印后最终成形件的抗弯强度高于PVP粘结剂,且线收缩率更低。在应用微喷射3D打印工艺制备多孔陶瓷结构过程中,关于复合粉末的成分不同引发多孔陶瓷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将nano-HA颗粒填充于YSZ陶瓷粉末中。研究了nano-HA的含量对YSZ/nHA多孔结构的孔隙形成、表面质量、相稳定性、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no-HA从0增加至25 wt.%,YSZ/nHA多孔结构坯体的顶面、侧面和底面粗糙度均降低,其相对密度从39.3%增加到48.8%。1450°C烧结后,微喷射3D打印制备的YSZ/nHA多孔结构表现出收缩率(18.1%~11.5%)和吸水率(4.4%~2.3%)降低,抗压强度提高(30.9 MPa~41.2 MPa)的现象。但当nano-HA添加量增加到25 wt.%时,因nano-HA与氧化锆的反应削弱了YSZ/nHA多孔结构的整体强度增强,抗压强度开始下降。YSZ/nHA多孔结构烧结后的物相也呈现新的微观组织演变过程,主要以t-ZrO2和Ca3(PO4)2为主晶相,同时含有微量Ca0.15Zr0.85O1.85立方固溶体,Ca3(PO4)2相对含量与HA含量呈此消彼长的规律。不同大小的亮颗粒Ca3(PO4)2团聚并嵌在氧化锆颗粒中,随着nano-HA含量的增加,微观组织形貌中孔隙和晶粒的尺寸均减小,亮颗粒Ca3(PO4)2的数量和大小均增加。
其他文献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CPL)是指手性发光物质在激发态下发射出具有差异的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的现象,通常用CPL不对称因子glum来表示,理论最大绝对值为2。然而手性有机荧光分子其glum值一般只有10-5至10-2,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本论文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和螺旋桨样结构的四苯乙烯(TPE)作为构建基元,合成了具有AIE性
钠离子电池因钠资源储量丰富、易于开采且价格低廉而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规模储能技术。然而较大的钠离子半径导致其脱嵌动力学迟滞、电极材料体积膨胀严重,严重制约了钠离子电池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因此开发具有快速钠离子扩散通道和稳固晶体结构的电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研究的关键。在众多储钠材料中,钒基磷酸盐类化合物具有钒离子价态多变且充放电过程体积变化小等优点,是一类重要的储钠电极材料。但是,这类材料的电子导电性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因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工作电压高等诸多优点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便携设备。而目前基于有机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存在着电解液泄露着火的安全隐患,因此发展高安全性的电池至关重要。近年来,固态钠离子电池由于高安全性、价格低廉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钠离子固态电解质作为实现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已发现的Beta-Al2O3、NASICON型、硫化物、硼氢化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谭其骧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高度重视历史的地理舞台,把历史地图作为培育素养的重要载体。纲要上教材与配套地图册[1]共使用近150幅地图,其中约20幅同名地图,如教材P16与地图册P6均配有《秦朝形势图》(前者是正文辅助栏目,以下简称辅助配图,见下图1;后者简称地图册图,见下图2)。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是编撰者在专业
期刊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装置,它能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有效地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它能够直接利用碳氢化合物这一储量丰富的燃料,与使用氢气燃料相比,系统运行成本显著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契合了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SOFC最常用的是Ni基阳极,在直接使用碳氢燃料时Ni基阳极上会产生严重的碳沉积。因此,如何让
现代熔模精密铸造是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精密铸件的主要成形方法,但其工艺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不仅需要精密模具压制蜡模,还需要在蜡模表面多次浸涂陶瓷涂层,经多次干燥、脱蜡、焙烧后,形成多层陶瓷型壳,最后方能进行液态金属浇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增材制造技术为快速简便制备精密铸造用陶瓷壳型提供了可能及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采用自主研制构建的双头分层挤出成形装置,系统地研究了易溃散陶瓷型芯及其悬空结构所需
多孔结构是一种高孔隙率、轻质的新型结构,具有高比刚度/强度、冲击吸能、隔热防热、减振降噪及可设计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生物医疗等领域。拓扑优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优化方法,可实现宏观层面结构拓扑与微观层面材料构型的同时优化,为多孔结构的多尺度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然而,基于均质材料的传统多尺度优化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苛刻的性能需求,使得消除材料与结构之间界限、充分发挥材料潜力的多尺度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一类结合特异性DNA序列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是基因表达调控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参与调控生物体正常和疾病过程。TF基因的鉴定和注释是研究转录调控的基础。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600个左右的TF基因,对人类TF的准确鉴定和调控靶基因的系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F介导的转录调控。TF和miRNA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可以形成前馈环(Feed
轻质薄壁梁具有优异的力学和能量吸收性能,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载工具中,作为能量吸收器吸收碰撞事故中的冲击动能,以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薄壁梁的横向弯曲是最重要的能量耗散机制之一,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纯弯曲方面,不能反映和预测实际工况下薄壁梁的弯曲力学行为和响应。本文旨在对三点弯曲条件下金属薄壁梁的横向弯曲及能量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变形机理分析和弯曲响应预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为碳纤维增
本论文基于实验室构建的细菌人工染色体重组鸭瘟病毒拯救平台(BAC-CHv),利用无痕缺失技术,对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囊膜糖蛋白gI和gE进行单基因缺失株和双基因缺失株构建,获得无外源基因插入的基因缺失重组病毒BAC-CHv-△gI、BAC-CHv-△gE和BAC-CHv-△gI+△gE及其回复株BAC-CHv-△gI Rev、BAC-CHv-△gE Rev和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