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大灾害不仅给灾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理伤害,更使得其心理受到冲击。灾后心理援助关系到灾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恢复,重建自救能力的重塑,更关系到灾区日后的长治久安。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对灾民实施了干预,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没有实现灾民心理应激状态的大面积缓解,反而形成了群体拒绝心理援助的态势;一方面是众多心理援助志愿者投入救援后不久便纷纷停止救助,撤离灾区。这样的局面给整个救援和重建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心理援助涉及的行为单元众多,互动模式较为复杂,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整个援助工作呈现出复杂系统的特点。本文利用系统动态学的分析工具,对心理援助中各主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梳理,以三个子系统分析为基础,进而构筑一般的灾后心理援助系统动态模型。通过对汶川地震案例的系统动态仿真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依此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改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灾后心理援助进行了系统特征分析,剖析了心理援助系统的层次性与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与突变性等特点。将该系统切分为灾民需求子系统、救援供给子系统和救援支持子系统等三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并对影响这三个子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绘制系统结构图的方式阐述子系统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各主体及其各种典型行为之间的正负反馈因果回路图。根据因果分析的结果,按照系统动态学的解题逻辑,将灾后心理援助系统中设计的各种变量按照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三种类型进行区分并加以定义。以三个子系统流图及整体系统流图为基础,通过将三种类型的变量进行整合形成各子系统的系统动态学方程。以汶川地震中的心理援助工作为案例,利用上述系统动态学方程进行仿真,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并由此,分别从心理援助专业支持、救援响应、现场筛查和过程控制几个方面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提出管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