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世纪,神经损伤修复缺乏合适的缝合材料便引发了人们使用导管修复神经的设想。近10年来由于部分学者相信导管修复最终会优于通常的神经吻合和神经移植,特别是近年来神经导管形成的神经再生室为研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提供了理想的“窗口”,从而使神经导管的研究迅速成了目前人们研究的焦点。 本文主要论述编织型神经再生导管的研制和性能研究,并通过动物实验对比所选用的不同编织结构神经导管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 本课题选用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乙丙交酯(PGLA)为原料,它兼具两种聚合成分的优点,可以通过调节两者聚合的配比来调节它的降解周期,使与神经再生的周期相吻合。导管的制作是在16锭编织机上采用2700Tex纱线进行带芯编织,芯子为直径2.2mm的不锈钢丝。共制作四种结构神经导管,分别为普通结构神经导管、编织线结构神经导管、加筋结构神经导管和加芯结构神经导管。其中后两种结构神经导管属于新的尝试,目的是探索具有良好保形性、较好引导神经再生的导管结构。 在导管的物理机械性能研究方面,本课题通过涂层剂的种类(PGLA丙酮溶液和甲壳胺浆液)、涂层剂的厚度、导管的编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导管的厚度、硬挺度、拉伸强力和孔隙率等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甲壳胺涂层易于在导管表面成膜,对导管的硬挺度有明显提高,涂层效果较好;加筋结构神经导管在硬挺度和孔隙率方面优于其它导管,能有效防止导管在实际应用中的塌陷变形。因此我们选用加筋结构神经导管进行动物实验。 本课题动物实验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分别通过加筋结构涂PGLA导管、加筋结构涂甲壳胺导管、加筋结构涂甲壳胺并加载缝芯线导管和自体神经移植四种方案对大鼠进行损伤神经修复实验。在术后12周对四种方案再生神经的髓鞘厚度、轴突直径、数量密度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肌电图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构显示:加筋结构涂甲壳胺并加载缝芯线的导管对大鼠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最好,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本课题制作的编织型神经再生导管是对神经修复的一种新的尝试,实验结果初步显示它是切实可行的。随着以后对编织型神经导管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给神经修复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