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粮是奶牛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其生产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日粮中饲料来源和营养成分组成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终表现为影响奶牛体重、产奶量及乳成分等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体况变化、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0头体重相近(500±50kg),泌乳日龄为136±37天,胎次相同,体况、产奶量相近,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其中10头奶牛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试验日粮由混合精料(玉米、麸皮、豆粕、碳酸氢钙、食盐、石粉和预混料)和玉米秸秆单一粗饲料组成,为CS组;第二组试验日粮由混合精料(玉米、豆粕、全棉籽、碳酸氢钙、食盐和预混料)以及苜蓿、羊草、裹包全株玉米青贮优质混合粗饲料组成,为MF组,试验奶牛统一管理,每天饲喂两次,自由饮水,预饲试验期2周,正饲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1)在奶牛体况方面,试验第一周、第二及第三周MF组奶牛DMI显著高于CS组(P <0.05),整个试验期MF组奶牛DMI高于CS组,并且差异显著(P <0.05)。CS组奶牛DMI变化范围为18.89~19.22kg/d,MF组DMI变化范围是19.88~20.54kg/d,两组DMI在试验期均无较大波动,奶牛采食较为稳定。而两组奶牛体重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CS组BCS在2.72~2.90之间变化,MF组在2.84~3.11之间变化,波动均很小,两组奶牛BCS的差异不显著(P <0.05)。(2)在瘤胃发酵方面,两组奶牛瘤胃液pH值均呈波动性变化,并且波动规律一致,均为采食前半小时最高,采食期间瘤胃pH值大幅快速降低,在采食结束时达到最低值,采食结束之后逐渐增高,直到下次采食前半小时又达到峰值,采食期间又呈递减变化趋势,依此规律周而复始的变化。而MF组奶牛瘤胃pH有比CS组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一天的正常生理条件下CS组奶牛瘤胃液氨态氮的平均值也高于MF组,并且差异极显著(P <0.01)。瘤胃液氨态氮在一天内的变化也呈现波动性的变化规律,最高值出现在采食结束时(10:30和22:30)。MF组奶牛瘤胃乙酸高于CS组,并且差异显著(P <0.05),CS组瘤胃丙酸浓度显著高于MF组(P <0.05),CS组瘤胃丁酸和戊酸浓度极显著高于MF组(P <0.01),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乙酸/丙酸平均值均极显著低于MF组(P <0.01)。(3)在血化指标和生产性能方面,两组奶牛血液中TP和FF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CS组奶牛血液中BUN和BHBA含量极显著高于MF组(P<0.01),ALB含量也显著高于MF组(P<0.05)。而MF组奶牛血液中GLU和TC含量显著高于CS组(P<0.05)。MF组奶牛产奶量显著高于CS组(P<0.05)。比较两组奶牛乳成分发现,乳蛋白、酪蛋白、非脂固形物和乳糖无显著差异(P>0.05)。CS组奶牛乳中尿素氮含量都极显著高于MF组(P<0.01),体细胞数也显著高于MF组(P<0.05)。而MF组乳成分中乳脂率和总固形物都显著高于CS组(P<0.05)。将各方面结果分析可得: MF日粮与CS日粮相比可提高奶牛的DMI。但不影响奶牛体重和体况评分,对奶牛瘤胃pH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影响,CS日粮可影响瘤胃中蛋白质降解与合成间的平衡状况。MF日粮能提高产奶量,部分改善乳品质,提高生产性能。